自然智慧与工程创新的对话

——以《蛋壳与薄壳结构》为例

字数:2611 2025-07-27 版名:教育理论

  □吴 悠
  “加油!加油!”课堂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原来是学生们正在用力“握鸡蛋”。这节《蛋壳与薄壳结构》的科学课,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力学原理,更在实验中感受到自然智慧与现代工程的交融。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现象到科学奥秘
  以“西红柿炒鸡蛋”生活场景导入,连接学生“磕鸡蛋”的生活经验。
  设计“鸡蛋VS大力士”游戏活动,发起挑战,在学生游戏过程中提问:“用手均匀握紧鸡蛋,它却能承受大力而不碎,为什么?”
  通过“磕鸡蛋”与“握鸡蛋”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受力面大小”对结构强度的影响,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
  (一)戳蛋壳体验
  师:同学们今天都带蛋壳了。请模仿图片摆放蛋壳,一个开口向上放在瓶盖上,一个开口向下趴在桌子上。将铅笔竖直向下,自由落下,对着蛋壳戳,哪个更容易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师:想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实验要点:铅笔竖直向下,自由落体,多尝试几次。
  学生实验后汇报:向下趴着的蛋壳更坚固。
  师: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蛋壳趴着,铅笔落下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蛋壳张着嘴,铅笔落下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生:开口向上的蛋壳一戳就破,趴着的蛋壳不容易破。
  师:是的,同学们观察得很准确!蛋壳开口向上时,铅笔接触的是蛋壳里面的一个点,因此蛋壳比较脆弱。而当它趴着时,铅笔很容易就会顺着蛋壳表面滑下去,就像坐滑滑梯一样。
  (二)认识拱形结构
  师:在趴着的蛋壳上找一找,你能发现什么?从蛋壳一端出发,通过顶点,到另一端,可以画一条完整的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生:长得像彩虹一样的一条弧线。
  师:形容得很准确!请在蛋壳上找一找,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曲线,能找到几条?
  学生动手寻找类似的曲线。
  师:我们把这种由向上弯曲的曲线构成的结构形态,称为拱形。当给拱形一个向下的力的时候,力会去哪里?
  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力的分解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生:力沿着拱形的弧线,向下、向外把力分散掉了。
  师:现在,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趴着的蛋壳不易破碎?
  生:因为蛋壳有很多拱形结构,当它受到外界的力时,会把力沿着弧线分解掉。这就是它坚固的原因。
  (三)鸡蛋放书大挑战
  师:刚才得出了拱形可以分散力的结论,那我们用4个鸡蛋来试试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种规格的信息课本,绿色的大约107g,蓝色的大约183g。请记住鸡蛋上叠放的书本数量,计算后,告诉老师大约是多少克。
  教师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书本重量,并总结实验经验:鸡蛋的大小、间距、是否垂直于瓶盖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师:今天借助AR手段,我们一起观察鸡蛋的受力情况。请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当鸡蛋受到向下的力时,力被蛋壳表面的曲线分散掉了。
  师:这里呈现的是全部力的分散情况吗?
  生:不是,实际上有无数条曲线,把上面的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表面。这就是鸡蛋上面放着厚厚的书本却“安然无恙”的原因。
  (四)鸡蛋站人大挑战
  师:这些书就到4个鸡蛋的承重极限了吗?上面能不能站一个人呢?老师已经将装置固定好了,现在邀请一名同学站上去。你觉得站立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站在中间,两脚同时站,不能挪动和跳跃(受力均匀)。
  一名学生尝试“站人挑战”,最终验证了6个鸡蛋能承受住45Kg的重量,是因为里面有无数的拱形结构,而拱形结构有分散力的作用。
  (五)实验探究:拱桥承重好
  教师出示赵州桥、西安城墙、古罗马斗兽场图片,让学生找一找拱形结构。
  生:赵州桥是大拱套小拱,一共5个拱形结构,西安城墙的拱形“藏”在城门里,古罗马斗兽场有很多拱形结构。
  师:这些建筑里蕴藏着祖先的智慧,屹立千年不倒。尽管历史已经证明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实验材料有A4卡纸、木板,还有钩码。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我们应该保证什么是不变的?
  生:桥的跨度和桥面(同一张A4纸)保持不变。
  师:比较的是什么?
  生:往桥面上放置物体的重量。
  师:老师今天准备的是钩码。钩码上的数字,代表它的重量。实验时,请你把小盒子放在平桥或拱桥上,把钩码放在小盒子里面。然后告诉我拱桥能承受的最大克数是多少。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利用三组数据得出结论:拱桥承重能力强。
  (六)认识薄壳结构
  教师出示建筑图片,并提问学生建筑的外形像什么。
  生:像鸡蛋壳。
  师:这种由曲面构成的,薄薄的、弯弯的,又无比坚固的结构,在建筑学上,叫做薄壳结构(强调“壳”的发音)。生活中的薄壳结构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呢?
  生:悉尼歌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
  师:你的身体里面也有很多薄壳结构,比如头骨,它是为了保护什么呢?对,是大脑。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像豆腐一样柔软,轻轻一碰,就会受到伤害。老师带来了一块豆腐,代表我们的大脑,用安全帽来模拟头骨,请用榔头来敲一敲安全帽。
  生:豆腐没有受到伤害。
  师:薄壳结构分散冲击力,头盔设计源于自然智慧。不论是骑自行车,还是去建筑工地等一些危险的场所,我们都应该戴好头盔或者安全帽,增强安全意识。

  点 评
  吴悠老师以“蛋壳”为切入点,创新设计《蛋壳与薄壳结构》一课,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范例。
  创设多样活动,点燃探究火花,增添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如在导入环节设计了“鸡蛋VS大力士”游戏活动,瞬间点燃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让科学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敢于放手探究,感悟科学魅力。如在教学中,吴老师先引导学生探究4枚鸡蛋能承受多少重量,然后引出一个新问题:鸡蛋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吗?当看到一名学生成功站在鸡蛋上时,全班沸腾了。这一实验不仅验证了薄壳结构的惊人承重能力,更点燃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这些教学策略的协同运用,成功实现了“做中学、玩中学”的目标,让科学课堂既严谨又充满活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力学可视化。AR技术动态模拟了鸡蛋受力分布情况,使学生能准确描述“压力如何在曲面分散”,极大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通过虚实结合的交互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力沿曲面扩散的动态过程,还能通过手势缩放查看微观结构的应力分布。
  强化社会责任,培育科学精神。“豆腐脑实验”与安全教育的巧妙结合,将知识学习升华为生命教育,呼应“科学服务于人”的终极目标。
  这堂课以“小蛋壳”透视“大科学”,正如课堂总结所言:“每一次轻敲蛋壳,都是与亿万年进化智慧的握手。”
  (点评教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钟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