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语文素养提升路径
□严亚妮
字数:1563
2025-07-27
版名:教育理论
在中职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更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提供必要的语言和思维支撑。然而,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鉴于此,探索一条契合中职学生特点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语文素养提升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革新教学理念,服务专业发展
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素养,首要的是转变教学理念,确立“语文为专业服务、为生涯奠基”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须紧密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语文能力在职业场景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突出商务沟通、文案策划、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等语言应用能力训练;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强化设备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等专业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教学的核心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准、用得活”的实用语言能力,使其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自信、有效地运用语言工具解决问题。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
优化语文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应构建“基础+拓展+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模块要夯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对基本语言工具的掌握。拓展模块要融入贴近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热点的阅读材料(如科技动态、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等),精选经典诗文与实用文体(如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技巧等),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专业模块要精选与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紧密相关的素材。例如,和旅游专业的学生一起解读地方风物志,进行导游词创作,学习旅游投诉处理沟通技巧;为烹饪专业的学生引入经典饮食文化典籍选读(如《随园食单》)、菜单设计与美食文案写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析软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撰写规范、项目沟通邮件范例等。语文学习情境化、职业化,更贴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深度学习
设计仿真职业场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如模拟“新产品发布会”,要求学生撰写推介文案、进行现场宣讲并回应提问;开展投诉处理演练,组织“客户投诉处理”角色扮演活动,训练倾听、安抚与沟通技巧;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让汽修专业的学生为某一操作流程撰写清晰易懂的说明指南。让学生在“做中学”,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的有机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例如,让学生撰写广告文案、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等,在实践中体会语文的实用性,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整合碎片化时间,使语文学习日常化。教师充分利用晨读、课前五分钟等零散时段,组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分享、名篇佳句赏析等活动。无需刻意追求深度讲解,关键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反复吟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感,滋养心灵,筑牢文化根基。
四、改革评价机制,体现多元价值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激励学生持续进步、检验素养提升效果的重要保障。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专业教师评价(如在项目成果中评价其专业表述的准确性)、企业导师评价(如在实习中评价其沟通协调能力)等多种方式,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评价方式多样化。除试卷测试外,还应采用口试(如主题演讲、模拟面试)、实践操作(如撰写符合规范的通知、策划案)、作品(如调研报告、自制微视频解说词)评价、情境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水平。
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将语文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为本、素养为魂”的新范式。唯有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深度融合,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构建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才能让中职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使语言真正成为中职学生驰骋职场、通达人生、涵养精神的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陕西省太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