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赋能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刍议

□杨 华

字数:1544 2025-07-27 版名:教育理论
  当课堂教学遇见AI,注定引发一场变革。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路径。AI的介入,让这一模式从“经验主导”走向“精准赋能”。
   一、议题线:AI大数据筛选题脉
  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纽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好的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学科任务展开,在解决具体可议性问题中实现课程目标。
  1.数据驱动的议题生成
  A 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社交媒体、校园论坛、新闻舆情等进行情感分析与主题聚类。例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议题筛选中,AI识别出青少年高频讨论的“网络交友边界”“竞争中的友谊”等15个子议题,形成“议题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的认知盲区与兴趣焦点。
  2.价值锚点的智能校准
  针对“公民基本权利义务”议题,AI结合《宪法》文本与司法案例库,构建“权利义务平衡度”算法模型,自动生成“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等兼具时代性与争议性的教学议题,确保价值引导的科学性。
  二、情境线:虚实相生的认知剧场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承载着“议中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科知识的建构任务,因其生动性和趣味性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亮丽风景线。
  1.数字孪生还原生活现场
  案例1:在“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选择”情境中,AI生成360°全景虚拟场景,学生通过VR设备“目睹”欺凌事件,系统实时捕捉瞳孔变化与肢体动作,分析其道德判断倾向。
  案例2:对于“公民依法纳税义务”议题,AI模拟“税收流向可视化城市”,学生可点击虚拟建筑查看教育、医疗等公共财政支出数据,具象化理解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跨时空对话的情感共振
  A I语音合成技术复活历史人物,如设计“李大钊与当代青年的法治对话”情境,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权利争取与法治秩序”的关系。
  三、活动线:人机协同的思辨舞台
  议题式教学既是一种情境教学,又是一种活动教学。活动是议题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授受式教学最显著的特征。
  1.分层辩论的智能支架
  以“友谊是否需要界限”为例,AI将学生观点分为“情感派”与“规则派”,自动推送相关心理学理论与经典案例,并生成辩论流程图。
  立场陈述:AI语音助手随机分配正反方;
  自由攻辩:智能计时器控制发言节奏,情感识别系统标注“情绪过载”节点;
  共识提炼:AI生成思维导图,标注双方共同认可的“尊重差异”“真诚沟通”等核心价值。
  2.法治实践的模拟沙盘
  在“公民权利义务”主题下,A I搭建“社区治理议事厅”虚拟平台。
  角色分配:智能系统根据学生性格测试结果,分配“业委会代表”“物业经理”“业主”等角色;
  提案生成:AI分析《物业管理条例》,生成10项待议提案;
  决策辅助:区块链技术记录投票过程,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多数决议,让学生体验法治程序的严谨性。
  四、任务线:知行合一的价值落点
  议题式教学的任务设计需从“如汤沃雪”转向“山重水复”,在认知冲突中增强思维韧性。例如,针对关于友谊的议题,AI根据学生社交数据(匿名处理)生成“友谊健康度诊断报告”,驱动学生完成“七日友情观察日志”与“冲突解决模拟器”闯关任务;针对权利义务议题,教师发布“我是小人大代表”任务,AI辅助学生撰写模拟议案,如“关于校园手机管理立法的建议”,并自动匹配相似真实议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点交锋促使学生突破思维舒适区。
  当AI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谱写出“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的四重奏,我们既要警惕技术理性对情感温度的消解,也要珍视其打破认知边界的可能。AI赋能的课堂终须回归教育的本质——让理性的光芒照亮价值的星空,让法治的根系滋养道德的土壤。在这条人机共生的教育之路上,教师永远是那盏既能映照科技光华、又能温暖心灵的明灯。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3Y07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