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法》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双轨”发展之路
□向 英
字数:2183
2025-07-27
版名: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农村幼儿园面临着在《学前教育法》指导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课题。在数字化浪潮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乡土特色资源,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课题。
解读《学前教育法》对农村幼儿园的核心要求
《学前教育法》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这对农村幼儿园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是教育公平,《学前教育法》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其次是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要提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保育教育”;最后是家园共育,《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与幼儿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保育教育工作”。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法规实施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专业师资较为短缺、家长教育意识有待提升等现实困难。破解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善用数字化手段弥补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农耕传统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云端资源”与“乡土资源”的有机融合。
数字化工具与乡土资源的创新融合
农村地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设备普及率较低等客观条件限制,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简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显得尤为迫切。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小而精”的指导原则:在内容选择上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技术参数上控制文件大小,切实解决农村网络条件不足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系统性挖掘和转化本土自然、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同样重要。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动态的“乡土资源图谱”,将周边的自然景观、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特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这种“数字资源开拓视野+乡土体验扎根生活”的双轨模式,既弥补农村幼儿园的资源短板,又彰显本土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双轨”并行的家园共育实践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多元立体的家园共育网络。线上可以依托微信、短视频等普及率高的社交平台搭建“云端家园联系桥”。要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需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设立专人指导服务等方式,帮助不熟悉智能设备的家长顺利跨越技术门槛。
线下可以精心设计“田间课堂”“民俗工坊”等富有乡土特色的亲子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应突出参与性和趣味性,如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经营“亲子小菜园”,开展时令乡土美食制作体验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爷爷奶奶讲故事”活动,邀请村中长者讲述本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既增进代际情感交流,又使地方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提升农村幼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
设计实施“基础数字技能+本土资源开发”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农村幼儿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数字化应用能力,涵盖智能设备操作、网络资源检索、简易课件制作等实用技能;二是乡土课程开发能力,着重培养教师观察、挖掘、转化在地资源的教育智慧。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的混合模式,实现培训的常态化和精准化。
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提升农村幼教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组织城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园所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通过教师跟岗学习、联合教研活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园所健康特色发展。在制订评价指标时,要统筹考虑数字化应用与本土特色两个关键维度:数字化方面重点考察设备使用效益、资源适配程度、家长参与广度等指标;本土化方面着重关注乡土资源利用率、文化活动创新性、社区认同感等要素。指标设计应当简明实用,将具体可测的要求纳入考核体系,确保评价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动态调整的反馈改进机制是保障评价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构建“三位一体”反馈网络:首先,每月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家长对数字化家园互动的满意度评价,问卷设计要简明易懂,包含资源使用便捷性、内容适切性等维度,并设置开放性问题收集具体建议;其次,每季度召开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人员参与的座谈会,采用互动形式深入探讨本土化课程实施效果,重点分析活动参与度、幼儿发展表现等关键指标;最后,建立系统化的日常观察记录制度,由园领导定期抽查活动开展情况,采用标准化观察表记录教师指导策略、幼儿参与状态等细节,形成过程性评价档案。这种立体化的反馈机制既能把握家园共育整体成效,又能捕捉具体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农村幼儿园落实《学前教育法》和推动家园共育,需要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在数字化与在地化的融合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持续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解读《学前教育法》对农村幼儿园的核心要求
《学前教育法》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这对农村幼儿园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是教育公平,《学前教育法》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其次是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要提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保育教育”;最后是家园共育,《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与幼儿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保育教育工作”。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法规实施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专业师资较为短缺、家长教育意识有待提升等现实困难。破解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善用数字化手段弥补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农耕传统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云端资源”与“乡土资源”的有机融合。
数字化工具与乡土资源的创新融合
农村地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设备普及率较低等客观条件限制,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简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显得尤为迫切。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小而精”的指导原则:在内容选择上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技术参数上控制文件大小,切实解决农村网络条件不足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系统性挖掘和转化本土自然、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同样重要。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动态的“乡土资源图谱”,将周边的自然景观、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特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这种“数字资源开拓视野+乡土体验扎根生活”的双轨模式,既弥补农村幼儿园的资源短板,又彰显本土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双轨”并行的家园共育实践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多元立体的家园共育网络。线上可以依托微信、短视频等普及率高的社交平台搭建“云端家园联系桥”。要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需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设立专人指导服务等方式,帮助不熟悉智能设备的家长顺利跨越技术门槛。
线下可以精心设计“田间课堂”“民俗工坊”等富有乡土特色的亲子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应突出参与性和趣味性,如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经营“亲子小菜园”,开展时令乡土美食制作体验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爷爷奶奶讲故事”活动,邀请村中长者讲述本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既增进代际情感交流,又使地方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提升农村幼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
设计实施“基础数字技能+本土资源开发”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农村幼儿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数字化应用能力,涵盖智能设备操作、网络资源检索、简易课件制作等实用技能;二是乡土课程开发能力,着重培养教师观察、挖掘、转化在地资源的教育智慧。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的混合模式,实现培训的常态化和精准化。
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提升农村幼教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组织城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园所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通过教师跟岗学习、联合教研活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园所健康特色发展。在制订评价指标时,要统筹考虑数字化应用与本土特色两个关键维度:数字化方面重点考察设备使用效益、资源适配程度、家长参与广度等指标;本土化方面着重关注乡土资源利用率、文化活动创新性、社区认同感等要素。指标设计应当简明实用,将具体可测的要求纳入考核体系,确保评价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动态调整的反馈改进机制是保障评价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构建“三位一体”反馈网络:首先,每月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家长对数字化家园互动的满意度评价,问卷设计要简明易懂,包含资源使用便捷性、内容适切性等维度,并设置开放性问题收集具体建议;其次,每季度召开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人员参与的座谈会,采用互动形式深入探讨本土化课程实施效果,重点分析活动参与度、幼儿发展表现等关键指标;最后,建立系统化的日常观察记录制度,由园领导定期抽查活动开展情况,采用标准化观察表记录教师指导策略、幼儿参与状态等细节,形成过程性评价档案。这种立体化的反馈机制既能把握家园共育整体成效,又能捕捉具体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农村幼儿园落实《学前教育法》和推动家园共育,需要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在数字化与在地化的融合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持续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