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阳:师德引领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杨春

字数:2668 2025-07-23 版名:视点

 旬阳职中曹家珍(左)和丈夫吴远明在学校一起讨论教学工作
 

  白柳镇张坪完小高明武老师在为学生上课

  “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好老师。”陕西省安康旬阳市第二初中校长徐强在师德引领行动推进会上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师德引领’行动,教师的责任心更强了,积极性更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与家长联系更紧密了。”
  近年来,旬阳市教体局以“师德引领”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教师成为高尚品格的引领者、道德风尚的传播者、良好风气的推动者,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高老师,您又回来了!”
  高明武是旬阳市白柳镇张坪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张坪完小”)教师,1981年师范毕业后便一直在老家任教,直至2023年退休。40多年间,他用爱心为孩子走出大山点燃希望,2016年被表彰为陕西省师德标兵,2021年被评为安康市优秀共产党员。
  2024年秋,白柳镇中心学校柴校长希望返聘高明武负责张坪完小工作,他起初犹豫婉拒。开学前,他习惯性地到学校,看到熟悉的教室和花草树木,听到孩子们“高老师,您又回来了”的呼喊,他内心动摇了。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上他的课,希望他继续授课。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不能走也不会走。”这是当年高明武获奖,有人问他为何不调去条件更好的地方时,高明武发自肺腑的回答。如今,已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清晰地记着这句话,这份对孩子们的牵挂与责任,早已融入他的生命里。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村民在城里购置了住房,将孩子送到县城就读,致使张坪完小仅剩下五六十名学生。这些孩子中,大多是因家庭条件困难无法随迁的孩子、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子女。尽管当地通过教育共同体建设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调配了部分教师,仍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亟需有经验、熟悉校情的老师来悉心照料和关爱他们。
  “虽然我很想歇一歇,但孩子们更需要我。”当天晚上,高明武拨通了柴校长的电话,坦言自己想通了,为了这些孩子,他愿意继续回到学校,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开学那天,他再次站上熟悉的讲台,与孩子们一同学习、生活。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在旬阳,像高明武这样坚守一线的乡村教师还有1000多人。他们敬业爱岗,甘愿扎根边远山区,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从青丝到白发,甚至教过祖孙几代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山里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温暖抚慰,乡村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在他们身上,“师德”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大上词汇,而是以10年为刻度的时间沙漏——流走的是光阴岁月,沉淀下的是无私的爱与奉献。每一位深爱孩子的乡村教师,都像一位孤勇的守护者,只要还有一名学生,就绝不会离开讲台。
  山间的桃花谢了又开,天上的大雁去了又来。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乡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美好未来……
   以校为家践初心
  在旬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这样两位老师——曹家珍与吴远明。他们既是相濡以沫的生活伴侣,更是并肩作战的工作搭档。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这对夫妻便在学校扎下根来,一干就是30年。
  “在旬阳职中,校训的第一条就是‘厚德’。职业学校的老师,没有师德是不可想象的。没师心、没爱心、没耐心,不仅教不好学生,更可能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埋下隐患。”谈及师德,曹家珍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旬阳职中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教师共有11对。其中,年长的已默默退休,年轻的则成为生力军。他们始终为职教事业奉献智慧与力量,也收获了学生的信任与尊敬。40多年来,学校历经3次搬迁,从名不见经传成长为国家级重点职中、省级高水平示范校,名气日益响亮,但这些教师始终初心如磐。支撑他们坚守的,是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是以校为家的情怀,更是那些让他们又爱又“气”的学生。3年时光里,他们以爱心为舟、以耐心为桨,悉心雕琢每一块璞玉,让孩子们重拾自信、茁壮成长,在职业教育的赛道上修品行、长知识、学技能。许多学生在他们的培育下,或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得奖牌,或通过职教高考升入高职、本科院校深造,最终凭借一技之长改变自身与家庭的命运,圆了职教学生的人生梦想。
  被问及职业教育前途时,曹家珍表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样重要。国家愈发重视职教,出台《职业教育法》并明确“类型教育”定位,学生和家长对职教的认知也在转变。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骨干,街头遇学生问候让她深感幸福。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职教教师队伍,为学校和职教事业添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曹家珍用高尚的师德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德高者,人必仰之。每一位教师唯有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心系学校、情系学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中最可敬的人。
   “老师,把娃交给你,我很放心”
  “老师,把娃交给你,我很放心。今年我要和娃他爸去山西打工,家里主要靠爷爷奶奶照顾,学校里就请您多费心。”在旬阳铜钱关初级中学,晓小(化名)的妈妈拉着八年级一班班主任石老师的手说,“我们也舍不得娃,但一家人要生活呀。晓小,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有事就给妈妈发微信、打电话。”
  “面对留守儿童,老师要尽可能弥补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石老师说,“我们想办法开展家校共建活动,让孩子每周和家长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情况,还鼓励孩子通过微信给爸爸妈妈写心里话,让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关爱,不觉得孤独。”
  据了解,铜钱关初中地处旬阳南区,与湖北交界,交通不便,留守儿童占比高、寄宿学生多。许多教师每周日到校、周五离校,24小时与学生同吃同住,操心多、压力大,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借助现代通信设备,通过“建一个班级家校群、写一封亲情信、通一次暖心电话、汇报一次家务表现、开一次家长会、征一次家长意见、做一次满意度测评”的“七个一”活动,搭建起家校之间的亲情桥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与家长的双重关爱。
  “学校每年开展师德师风年度考核,充分参考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校长罗怀博介绍,“我们还会评选‘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和‘家长最放心老师’,通过家校共育融洽师生关系,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我们乡村学校的最大愿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高明武、曹家珍、吴远明等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旬阳市“师德引领”行动的生动缩影。行走在旬阳的校园里,总有平凡的小事让人动容:幼儿园中,教师蹲下身子帮孩子系鞋带、擦鼻涕;特教学校里,教师一遍遍教孩子手语、做手工;城区校园内,教师伏案精心辅导;乡村教室里,教师孤灯夜读备课…… 在他们身后,师德的旗帜高高飘扬,这群普通师者正背负着孩子的未来,书写着人民教师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