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不应止于感动

□孙世华

字数:1090 2025-07-23 版名:声音
  近日,云南怒江一则支教女大学生离别时学生们追车送别的视频引发关注。7月1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到这名支教的女大学生李凤桃。她是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名美术师范生,当天她被学生们感动得哭了。(7月1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

  一辆缓缓驶离的汽车,两个拼命追赶的小小身影,一群站在围栏外挥手告别的学生……这段视频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展现了纯真的师生情谊,更因为它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困境。支教女大学生李凤桃的眼泪,既是对孩子们不舍的真情流露,也是对乡村教育现状的无言诉说。
  在感动之余,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支教老师的来来去去,恰恰反映了乡村教育的结构性困境。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教师年均流失率高达10%,而像怒江这样的偏远地区,师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当城市里的孩子们享受着稳定的师资队伍时,乡村学生却不得不面对“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这一残酷现实。这种师资的不稳定性,对乡村孩子的成长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支教制度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短期支教往往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影响力。美术师范生李凤桃的支教经历固然可贵,但短短几个月的教学,真的能满足孩子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吗?当支教老师离开后,孩子们心中留下的不仅是感动,可能还有被“抛弃”的失落感。这种情感波动,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乡村儿童而言,影响不容忽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过度美化了支教这一行为?在社交媒体时代,支教很容易被塑造成一种“崇高”的牺牲,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制度性缺陷。当网友为“你只在大山待过一阵子,但是大山会记得你一辈子”这样的评论点赞时,是否想过:为什么大山里的孩子只能拥有“一阵子”的老师?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长久稳定的优质教育?
  解决乡村教育问题,需要的是系统性改革而非碎片化修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这些才是治本之策。与其寄希望于流动的支教老师,不如着力培养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师队伍。只有当乡村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而非需要靠“奉献精神”才能坚持的工作时,乡村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李凤桃对孩子们说的“永远不要放弃,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固然励志,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大山里的孩子不需要“走出大山”也能获得优质教育?如何让乡村学校不再是城市教师的“实习基地”,而是能够吸引人才长期扎根的教育沃土?
  追车送别的画面令人动容,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感动。擦干眼泪后,应对乡村教育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并开展切实行动。只有当每个乡村孩子拥有稳定的优质教育,让优秀教师“留得下、教得好”,才能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必在一次次送别中被迫学会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