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须夯实追踪指导机制
□王必闩
字数:1365
2025-07-23
版名:声音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自2025年起,面向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试点推进分层分类分学段分学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自主选学,以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6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云南省教育厅推行的分层分类、分学段分学科教师自主选学培训,其精准化、个性化导向值得肯定,旨在提升教师素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结束后,知识能否转化为育人实效存疑——培训成效应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若无科学的后续跟进机制,精心设计的培训也可能沦为过眼云烟。
当前教师培训体系的后续环节存在明显缺失:大量项目以“结束”为“完成”,对教师培训后的应用情况缺乏系统追踪与评估,形成“训用脱节”,导致投入与产出差距悬殊。教师常觉培训内容“听着激动、想着感动、回去难动”,新理念新方法易因惯性阻力或缺乏支持而被遗忘。深层原因在于,组织者误将“培训完成率”等同于“能力提升率”,将“项目结业”等同于“目标达成”,使得培训成果沦为无人问津的领域。
夯实后续跟进环节,关键在于构建动态、持续、精准的追踪指导机制。学校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主阵地,应肩负起核心责任。建立“校本转化期”制度,在教师参训返校后,为其提供一段时间专门用于消化培训内容、设计实践方案并开展教学尝试。同时,组建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校领导构成的“转化支持小组”,通过定期听课、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为教师应用新技能提供现场诊断与个性化辅导。这种扎根于真实教学场景的陪伴式指导,远比培训课堂上的单向传授更为有效。
实际上,科学、多维的考核评估是后续跟进的驱动引擎。教师培训的成效评估,必须突破“交心得、写总结”的形式主义,直指教学行为改善与学生实际受益。应建立三级评估机制:第一,教师自评与反思。引导教师对照培训目标,记录应用过程、反思困难与成效,形成实践日志。第二,教研组同行评议。在常态教研活动中,聚焦受训教师呈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进行观察、研讨与反馈。第三,业务部门及学校综合考核。将培训成果转化情况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与绩效考核体系,重点考察其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评估结果不仅用于衡量个体教师,还应用于诊断培训项目本身的适切性与有效性,为未来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还需营造开放共享、鼓励创新的专业发展生态。学校应积极搭建“训后分享平台”,组织专题汇报、教学展示、微讲座等活动,让参训教师将收获与思考辐射更多同事。设立“教学创新实践专项”支持计划,对积极应用培训成果、勇于探索改进的教师或团队,在资源、时间、荣誉上给予倾斜。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机制,既能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成果,又能激发校内整体教研活力,形成“一人受训、众人受益”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培训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填满多少课时、覆盖多少教师,而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真实本领。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是起点,并非终点。唯有将目光坚定地投向培训结束之后的实践天地,用扎实的后续跟进机制打通从“知道”到“做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涵盖追踪、支持、评估、激励的完整闭环,教师培训才能真正摆脱“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困境。教育变革的力量,最终沉淀于每一间教室、每一次师生互动之中。当培训所学能真正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化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涓涓细流,我们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才算是真正扎下了根。
云南省教育厅推行的分层分类、分学段分学科教师自主选学培训,其精准化、个性化导向值得肯定,旨在提升教师素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结束后,知识能否转化为育人实效存疑——培训成效应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若无科学的后续跟进机制,精心设计的培训也可能沦为过眼云烟。
当前教师培训体系的后续环节存在明显缺失:大量项目以“结束”为“完成”,对教师培训后的应用情况缺乏系统追踪与评估,形成“训用脱节”,导致投入与产出差距悬殊。教师常觉培训内容“听着激动、想着感动、回去难动”,新理念新方法易因惯性阻力或缺乏支持而被遗忘。深层原因在于,组织者误将“培训完成率”等同于“能力提升率”,将“项目结业”等同于“目标达成”,使得培训成果沦为无人问津的领域。
夯实后续跟进环节,关键在于构建动态、持续、精准的追踪指导机制。学校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主阵地,应肩负起核心责任。建立“校本转化期”制度,在教师参训返校后,为其提供一段时间专门用于消化培训内容、设计实践方案并开展教学尝试。同时,组建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校领导构成的“转化支持小组”,通过定期听课、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为教师应用新技能提供现场诊断与个性化辅导。这种扎根于真实教学场景的陪伴式指导,远比培训课堂上的单向传授更为有效。
实际上,科学、多维的考核评估是后续跟进的驱动引擎。教师培训的成效评估,必须突破“交心得、写总结”的形式主义,直指教学行为改善与学生实际受益。应建立三级评估机制:第一,教师自评与反思。引导教师对照培训目标,记录应用过程、反思困难与成效,形成实践日志。第二,教研组同行评议。在常态教研活动中,聚焦受训教师呈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进行观察、研讨与反馈。第三,业务部门及学校综合考核。将培训成果转化情况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与绩效考核体系,重点考察其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评估结果不仅用于衡量个体教师,还应用于诊断培训项目本身的适切性与有效性,为未来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还需营造开放共享、鼓励创新的专业发展生态。学校应积极搭建“训后分享平台”,组织专题汇报、教学展示、微讲座等活动,让参训教师将收获与思考辐射更多同事。设立“教学创新实践专项”支持计划,对积极应用培训成果、勇于探索改进的教师或团队,在资源、时间、荣誉上给予倾斜。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机制,既能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成果,又能激发校内整体教研活力,形成“一人受训、众人受益”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培训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填满多少课时、覆盖多少教师,而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真实本领。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是起点,并非终点。唯有将目光坚定地投向培训结束之后的实践天地,用扎实的后续跟进机制打通从“知道”到“做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涵盖追踪、支持、评估、激励的完整闭环,教师培训才能真正摆脱“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困境。教育变革的力量,最终沉淀于每一间教室、每一次师生互动之中。当培训所学能真正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化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涓涓细流,我们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才算是真正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