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亭

□尚红光

字数:1551 2025-07-23 版名:文苑
  “三日山中醉复醒,径归回首愧山灵。从今惜取观书眼,长看天西万叠青。”
  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为官,与友人到相邻的大邑雾中山游览,返回晋原县城登静惠山时由感而发,吟出的题为《高秋亭》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意大体是:在雾中山与朋友开怀畅饮了三天三夜的美酒,醉了醒、醒了又醉,耽误了不少欣赏美景的时光,返回途中又来到静惠山的高秋亭小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虚度此行、愧对这里的山灵啊。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地爱护自己的眼睛,借助善于读书识字的眼力,尽情欣赏这晋原之西层层叠叠的青山和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
  陆游生于宋代(公元1125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宋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文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9300余首。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其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四川算得上是陆游的第二故乡。从公元1170年起,陆游整整在四川为官8年,足迹遍及巴山楚水,对这里的一切都产生了深厚感情,并将自己的诗词集命名为《剑南诗稿》以作纪念。公元1174年农历九月初三,时任蜀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通判、年届49岁的陆游,应大邑县丞朱某之请,由蜀州教授(学官名)吕周辅陪同前往大邑观光游览。陆游在大邑作的第一首诗题为《九月三日同吕周辅教授游大邑诸山》。九月初四,陆游一行向雾中山进发,路上吕周辅即兴作律诗一首,题名《雾中作》,陆游又作《次韵周辅雾中作》,曰:“一日篮舆十过溪,丹萸黄菊及佳时。端居恐作他年恨,联辔聊成此段奇。侧磴下临重涧黑,乱云高出一峰危。何时关辅胡尘静,大华山头更卜期。”自初四进雾中山,到初六下山,他们在雾中山住了 3天,陆游作诗3 首。九月初七,由朱县丞作东,在大邑城北静惠山顶的平云亭宴请陆游一行。这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陆游登山四顾,远山近影尽收眼底。陆游兴致盎然,遂吟《平云亭》一首:“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鳌背上得同行。天垂绿野三边尽,云与朱阑一样平。烟树微茫疑误墨,风松萧瑟有新声。黄花未吐无多恨,也胜湘累拾落英。”友人相聚,心情舒畅,暂时忘却人生诸多不如意的陆游诗兴正浓,又在静惠山上完成了第二首诗《高秋亭》,算是此次大邑之旅的总结。
  陆游与大邑很有缘分,为官崇州却钟情于大邑山水人文,先后两次前往旅行并赋诗近20首,这些作品不仅给大邑名胜古迹以独特的审美观照和评价,还为大邑的自然风光注入了文化内涵。陆游的“长看天西万叠青”,高度概括了大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犹如杜甫称赞大邑“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样,千百年来为歌颂大邑、宣传大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是大邑的“广告词”。唐宋两代相隔数百年,杜甫的“千秋雪”与陆游的“万叠青”,让人不由想象杜甫出上联、陆游回下联,形成“岭上千秋雪;天西万叠青”这一千古楹联的情形。此联正是大邑茫茫雪山、郁郁森林的真实写照。
  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静惠山公园,是晋原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静惠山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防羌的军事要地,与山下的子龙祠形成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国遗址。近年来,静惠山公园提档升级,根据史实将山峦左侧森林中一古色古香的凉亭定名为“ 高秋亭”,并书“高树映蓝天;秋霞耀翠谷”楹联,既增添了公园的文化景观,又以特殊的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暮色渐浓,晚风掠过亭檐,带着草木的清芬轻拂面颊。回望高秋亭,飞檐被夕阳的余晖勾勒出温柔的轮廓,那斑驳的木痕里,仿佛还藏着过往行人的低语与浅笑,还留有陆游来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