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石菖蒲

□路来森

字数:988 2025-07-23 版名:文苑
  石菖蒲不同于一般的菖蒲。普通菖蒲株型大,花亦大;而石菖蒲株型相对矮小,分枝丰繁,叶片密集,且自带一股浓郁的香气,故石菖蒲又名“随手香”,古人常用它做香囊。石菖蒲多生长在水质清澈的溪流边,其根呈节状,多者可达九节,因此石菖蒲也被称为“九节蒲”。
  石菖蒲根系发达,其根却不扎泥土,而是附石而生,完全靠清水和水中微薄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
  苏轼写有一篇《石菖蒲赞》,序曰:“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如此看来,石菖蒲至少具备以下几种特质:一是色泽翠碧,二是清且净,三是带有独特的清香,四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受文人喜爱,将之作为案头清供,也就不足为奇了。
  菖蒲清供,实则是将石菖蒲种于盆中,盆中蓄清水,白石、清泉、菖蒲合在一起,即所谓“白石清泉是一家”。
  菖蒲清供始于唐宋,历代延之,直至今日。唐代张籍有诗曰:“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
  苏轼一生爱石菖蒲,不仅写《石菖蒲赞》讴歌之,外出游历时也常寻觅佳石以养石菖蒲。
  游慈湖山时,苏轼写道:“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游蓬莱时,苏轼从蓬莱阁带回一些海浪冲击形成的“弹子涡”小石,“取数百枚,以养菖蒲”。还赋诗一首,其中有“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两句,小中寓大,极富禅理,有一种俯仰人生、连接天地的情怀。北宋袁觉禅师就曾说:“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此禅髓也。”
  石菖蒲作为清供之物,不仅见于古诗文,还是画家笔下的妙物。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有金石之气。在其《杂画册》《花卉册》中,就有多幅石菖蒲图。其中以《菖蒲图》最为人所熟知。其画构图简单:瓦盆三个,粗陋而厚重,盆内石菖蒲郁郁葱葱,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盆中无石,亦不见清水,实则是金农以盆为石,将清水蕴于石菖蒲之间,石菖蒲、水、盆浑然相融,自然而成“白石清泉是一家”。此帧古拙中寓生秀色,构图平中见奇,颇具禅家静寂气。款字以漆书,但错落有致,更饶书卷气。画与字谐调无间,极耐看,识者珍之。
  清泉、白石、菖蒲,案头一钵,抬首便是葱翠绿意。一盆菖蒲清供,美了案头,也洁净了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