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斋联见风骨

□ 钱续坤

字数:1603 2025-07-23 版名:文化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笔耕之余,为自己坐住或者读书的地方抒写楹联。细细品味这些构思巧妙的楹联,或明心见性,或述志抒怀,或寄慨自娱,或惕厉自勉,能够从中洞悉这些文人雅士的品格风骨。
  废寝忘食、发奋读书,是书斋楹联最常见的主题。“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北宋大儒张载的书房楹联。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曾和苏轼、苏辙兄弟同一年登进士,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张载之所以能取得斐然成就,此副楹联便是答案之一。
  同样是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纪晓岚的表述却与张载大相径庭:“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作为清代著名学者,曾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之一的纪晓岚,学识渊博自不必置疑,他的成功之道是把读书比作害了相思病,刻苦学习的劲头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势。
  与纪晓岚观点接近的还有南宋诗人陆游,他为自己的“书巢”题写的楹联为:“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据史料记载,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问读书何为,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还坚持读书,日课二万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为鬼雄”,堪称“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杰。
  即便同为传达刻苦读书含义的书斋楹联,在表达风格上也因人而异。“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斋楹联,此联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读来耐人寻味。清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彭元瑞的书斋楹联则用设问的方式表达勤学之志:“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思想家林则徐的表达则更为直接:“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纵观文人墨客的书斋楹联,孜孜不倦、焚膏继晷是古今中外读书人成功的“通关密码”。
  抒发抱负、彰显风骨是书斋楹联的另一突出主旨。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用隶书写了一副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一说“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此联选取典型的自然景观与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广阔的联想,而且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邓石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高尚品格。
  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诬贬他为“学匪”,他就将书屋取名为“绿林”以示嘲讽。他在北京寓所的书屋里悬挂了一副集句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 之先鸣。”这是屈原《离骚》中的两句,鲁迅以诗句为联,勉励自己及时努力,不虚度光阴。后来,他在这间书屋里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
  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的书斋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我国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成为许多学者的座右铭。著名作家老舍的书斋楹联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郭沫若为茅盾的书斋题写的楹联为“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言简意赅,含义深刻。
  此外,还有一些书斋楹联也令人过目难忘,如陈继儒的“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徐渭的“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陈元龙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袁枚的“放眼读书,以养其气;开襟饮酒,用全吾真”,等等。文采飞扬,启人心智,读来意趣盎然。
  书斋楹联,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影。寥寥数语,或藏丘壑于方寸,或寄襟怀于笔墨,它们如同书斋里不灭的灯火,照见过往的黄卷,也映照着今人对沉静与坚守的向往。当指尖拂过那些斑驳的字迹,仿佛仍能听见千百年前的笔墨声息——原来,真正的风雅从不会褪色,早已刻进文字的肌理,成为跨越古今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