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储备走向素养训练

□李怀源

字数:2370 2025-07-23 版名:悦读

  读书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从国家的课程设计到家庭的教育规划,都受到了高度重视。2023年1月1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爱读、善读的基础是会读。“爱读书”是指学生具备因阅读而受益的阅读经验,读不通、看不懂、学不到的学生一定不爱读书。“善读书”是指学生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阅读能力,能依靠阅读能力读不同类型的书,并且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如何让学生会读书?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颁布,把“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的课标和教学大纲相比,这次修订实现了整本书的课程化设计,对读什么书,怎么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检验读书的效果,做了相对明确的规定。整本书阅读从课外阅读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内阅读。如果说课外阅读是可选项的话,那现在的整本书阅读就是必选项,每一位语文教师,每一名学生,都必须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于阅读效果,以学业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设计,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施措施来落地。学校因其特有的教育性,肩负着教会学生读书的使命。但是,在学校中开展的整本书阅读的进程和效果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情况下,整本书阅读成为记忆训练的方式,为考点而进行阅读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式,但主要还是在文本的多样化解读方面着力,学生阅读素养发展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整本书阅读没有以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与实施,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稳定的教学结构,所以,可迁移运用的概率大大降低。因此,亟须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体系,而这个实践体系的核心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转变。
  整本书不是学习的知识库,而是素养的训练场。整本书的内容丰富,无论是信息方面,还是思想情感方面,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会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主要目标。而实际上,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反思评价,结合书中内容,学习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复杂的学习情境,通过多样化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司马光》的故事中,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在同伴掉入水瓮的危急关头,表现出临危不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素养。《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司马光的阅读对他的素养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在书中找到榜样,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模拟如何处理问题。
  整本书阅读不是让学生了解书中内容,而是让学生提高整合反思的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能结合内容,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色。作者是怎样思考的,整本书的结构顺序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整本书的语言形式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方式的体现。
  整本书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在教学中及时搭建有效支架,帮助学生学习阅读。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实践了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阅读中的学生就像故事中的小马,整本书就像一条河,身为阅读初学者的学生因未知而常常感到恐惧,作为成熟阅读者的教师需要以温和的态度,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与反思,而不是用艰深的思想让学生知难而退。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获取信息,而是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科和学习的综合特征,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图书、制订阅读计划、运用阅读方法、分享阅读心得,获得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整合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才能达到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整本书阅读的材料是书,而阅读活动的推进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以什么角色完成什么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处理信息来获得发展。《鲁班学艺》中的老师傅,一次次给鲁班布置清晰的学习任务,从磨工具、伐木、凿孔、拆装模型到建造模型。每一次的效果都可以检验,每一次的任务都需要鲁班自己动脑动手,从而真正学会技能。整本书阅读一定需要学生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和表达,建立阅读的结构,从而真正学会阅读。
  整本书阅读实践操作模型应是由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组成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书籍特点进行设计实施。如,《红楼梦》的阅读,在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小学阶段重点研究书中的对联,初中阶段重点研究书中的诗词,高中阶段重点研究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学生的语言理解和社会认知为基础,每个学段都有所侧重。
  分层次的阅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起来,以“语言运用”为切入点和表现性评价的要点,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加深阅读理解,同时,能够把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把学语文与用语文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用书结合起来。
  设计相对明确的任务情境,让学生有结构地阅读,有参照地表达,以语言运用促进思维提升、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学生不是靠多读书进行自我感悟总结的,而是在有结构的阅读指引下,经过实践练习,获得阅读其他书的本领。
  新时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在传统的读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结构体系。有结构、分层次的整本书阅读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目标。
  (摘自《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从知识储备走向素养训练》,李怀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