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接班 先别急着“取而代之”

□ 黄瑾君

字数:1426 2025-07-23 版名:成长
  中途接班,学生往往会在心里对新旧老师做比较。而我,一个总是中途接班的老师,曾认为能凭专业能力在学生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可那一次接班,却让我印象深刻。
  “以后我就是大家的语文老师了。”我微笑着说,讲台下一片沉寂。学生眼中没有对我的好奇,只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满怀热忱却吃了闭门羹,我收起笑容,课堂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后来,无论我怎么努力,学生都很难与我亲近。一次,上一任老师带了很多零食来看他们,教室里的欢呼声传到办公室,我听着觉得有些刺耳,这样的爱戴,学生们从未对我展露,难道我真的不如上一任老师吗?
  直到毕业前,课代表的一篇作文揭开了我被“抵触”的原因:“老师,我之前一直不喜欢你,觉得是你赶走了之前的语文老师。”短短一行字,扎得我眼睛刺痛。学生不懂学校的统筹安排,只把我当作赶走老师的罪魁祸首。学生毕业了,我的沮丧却没有随之消失,始终觉得自己不该遭受这样的曲解。
  直到我偶然翻到《优秀班主任悄悄在做的班级创意管理》这本书,书中“开一个‘辞旧迎新’的微班会”一章写道:“孩子新到一个班集体,对原有老师的依恋会转化为对新老师的疏离,这不利于教育的顺利进行。通常我会在教师节前开一次微班会,给学生发一张彩纸,让他们给以前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感谢并告知新的学习生活的美好。我尊重他们原来的老师,也表达这样的期待:对过往生活最好的纪念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在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一次见面、那一篇作文,多年来经久不消的不平与委屈,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忽略了感情基础,一来就想取代上一任老师在学生心里的位置。殊不知,一个“不速之客”怎会得到学生的欢迎?相比之下,带着学生给上一任老师写感谢信,这个做法多智慧啊!不将上一任老师视为竞争对象,而是允许学生表达不舍,用接纳来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学生又怎能不欢迎我呢?
  我捧着书,心中无比怅然。如果能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如果一开始我也能带着学生给上一任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他们还会认为我是赶走原来老师的罪魁祸首吗?我们的师生关系还会那么僵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我接手了一个全是插班生的班级。这次,我没再想着“赢过”上一任老师们,而是先琢磨如何“辞旧迎新”:上一届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相对成熟,对老师的感情更深。而这届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虽然对上一任老师有不舍,但更核心的需求是缓解初入新班、面对新老师的不安。
  于是,我翻阅了上一任老师们给学生的评语,结合开学第一周对他们的观察,给每个孩子写一封短笺。比如:
  小园,赵老师说你爱表达,不怕生,喜欢和老师交流。经过一周的相处,老师发现你的确是个大方自信、喜欢亲近老师的孩子,期待你在新班级里绽放更多光芒!
  小茗,李老师说你文明有礼貌,黄老师也这样觉得。你的抽屉总是整洁干净,每次看到老师你都主动问好敬礼,我特别喜欢你充满活力的笑容。
  小可,杨老师写了你很多优点:责任感强、上课认真专注。同时,我也发现了你的另一个闪光点——坚强勇敢,受伤了也一直忍着。但请你记住,如果你需要帮助,老师一定第一时间赶到!
  两任老师的双重认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一如既往地被看见,从而在心中快速建立起对新老师的信任。从那以后,这群原本如点点星火的插班生,终于聚在我身旁,成了最炽热的一团火焰。
  中途接班,与其琢磨如何“取而代之”,不如思考如何“加入其中”。加入学生对上一任老师的不舍之中,以理解换得接纳;加入上一任老师的教育痕迹之中,用共鸣消除隔阂。唯有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顺利接棒,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合格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