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注重”为支点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马书明
字数:1731
2025-07-20
版名:知行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持续向前,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落地实施,推动着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新理念、革新方法、与时俱进。在“双减”政策与“课堂革命”的双重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提质增效?笔者认为,教师若能以“三个注重”为支点深耕教学,不仅能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更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独特光彩。
注重数学课堂生活化
打造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它们看似互不相关,却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教学素材,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打造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注重对课堂规则的重构
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让自主学习更有深度。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法宝,特别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建立独立思考的规则,指导学生掌握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通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实现学生间优势互补。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目前,合作学习的开展多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至六人,通常按座位前后就近编组,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种相对固定的分组形式,能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其实,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集体的作用,和增强学生个人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效。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的空间,适时点拨他们在探究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过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一个让学生表达意见的规则,营造一个学生能够接受大家不同意见的环境,鼓励学生发现、思考、表达,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拓展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设计开放性习题,拓展解题思路。开放性的练习题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独立人格、数学意识和学习情感。教师要从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走出来,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问题背景,为他们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为他们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和总结,从而形成创新和探究能力。
巧用错误资源,拓展延伸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大部分教师面对这些错误会消极对待,要么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要么只看到错误的表层,不能引导学生深究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和学生一起剖析出错原因,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辨析等活动,通过错误认真思考数学知识的内涵,巧用错误探寻多样化解题策略,以此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适时拓展延伸,提升数学素养。小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内心深处渴望成为新知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一堂课时间有限,在短短的40多分钟里,教师适时的拓展延伸定会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数学学习经历。
总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发展”的深层转型,将教学重心真正锚定在“立德树人、全人发展”的科学目标上。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应回归生活本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适度拓展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唯有如此,才能将实践创新的种子深植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推动“课堂革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