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课教学立意的确立
□倪 超
字数:1968
2025-07-20
版名:知行
教学立意是教师们经常听到,却又不是很明确其含义的一个教学概念。究竟什么是教学立意?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界尚无权威或统一说法。笔者认为教学立意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思路、脉络和中心,也是教学活动所要达成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设定教学立意关键有两点:一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二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主题立意案例枚举
为防止课堂教学碎片化倾向,教师备课时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具体说来在进行单元或课节教学设计时,围绕一定的主题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陕西省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时,以“人”为核心来构建单元主题,分为“人的觉醒(希腊先哲)”“人的发现(文艺复兴)”“人的解放(挑战教皇)”“人的智慧(理性之光)”“人的力量(科技革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相应的价值立意: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幸福生活——科学革命。
西安市铁一中学李元亨老师在讲授“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以“现代化”为核心构建单元主题和线索,分为“懵懂无知的现代化(鸦片战争)”“走火入魔的现代化(太平天国)”“刻不容缓的现代化(甲午战争)”“步履蹒跚的现代化(辛亥革命)”和“以谁为师的现代化(五四运动)”等五个板块。
除了单元主题立意,每一课也可以设计主题立意。上海市松江一中的苗颖老师在讲授“两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以“流动”为主题立意,从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网切入主题,分为“百物周流、重心南流、四民合流、溯流探源”四个教学板块,独具匠心地用“城市风流”“交子初流”“多族交流”“丝路海流”“人口常流”“文化分流”“科举竞流”“阶层汇流”“土地转流”等紧扣主题的子标题展开教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宋代经济与社会状况。可以说“流动”成了浓缩宋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个词,就抓住了这节课的魂。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福建莆田的林建明老师在讲授“西学东渐”时,将教学立意定位为“碰撞—醒悟”,并依此确定了一条教学主线:“梦呓(天朝上国)—惊醒(林则徐)—渐醒(李鸿章)—觉醒(梁启超)”,线索清晰流畅,抓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价值立意案例枚举
历史教师应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标要求设计单元或课节的价值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讲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时,其价值立意可以设定为“服务时代,融合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封闭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家思想不断融合创新才确立了其在传统思想中的主流地位,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延续至今,所以“服务时代、融合创新”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生命基因,可以作为这一教学内容的价值立意。
内战爆发初期,蒋介石给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430万:127万=?飞机+坦克+大炮+美元:步枪+手榴弹+小米+0=?蒋介石+杜鲁门:毛泽东+0=?”面对这一难题,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带领人民用三年时间将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交出了漂亮的历史答卷。探究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原因应该成为讲授解放战争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补充国民党军政腐败、共产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区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淮海战役百姓支前等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最后胜利等。
规则让经济有序发展。二战前世界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甚至是战争。深刻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应运而生,使得战后世界经济在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上繁荣发展。所以在讲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可以将“规则与制度、合作与共赢”作为这节课的价值立意。
主题立意和价值立意的结合
价值立意与主题立意并非决然分裂的,有时可以统一起来。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袁文菁老师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分析教材“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扩张,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又与日本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美国推行孤立主义政策。这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背信弃义,出卖盟国和小国,使侵略不仅没有得到制止,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野心,纵容其加快步伐。1939年9月初,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得出了二战爆发的关键词“绥靖”。袁老师通过“绥靖”这一核心概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节课还可以进一步在价值立意方面延伸:如何应对他国的挑衅?教师可以补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面对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所采取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主题立意案例枚举
为防止课堂教学碎片化倾向,教师备课时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具体说来在进行单元或课节教学设计时,围绕一定的主题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陕西省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时,以“人”为核心来构建单元主题,分为“人的觉醒(希腊先哲)”“人的发现(文艺复兴)”“人的解放(挑战教皇)”“人的智慧(理性之光)”“人的力量(科技革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相应的价值立意: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幸福生活——科学革命。
西安市铁一中学李元亨老师在讲授“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以“现代化”为核心构建单元主题和线索,分为“懵懂无知的现代化(鸦片战争)”“走火入魔的现代化(太平天国)”“刻不容缓的现代化(甲午战争)”“步履蹒跚的现代化(辛亥革命)”和“以谁为师的现代化(五四运动)”等五个板块。
除了单元主题立意,每一课也可以设计主题立意。上海市松江一中的苗颖老师在讲授“两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以“流动”为主题立意,从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网切入主题,分为“百物周流、重心南流、四民合流、溯流探源”四个教学板块,独具匠心地用“城市风流”“交子初流”“多族交流”“丝路海流”“人口常流”“文化分流”“科举竞流”“阶层汇流”“土地转流”等紧扣主题的子标题展开教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宋代经济与社会状况。可以说“流动”成了浓缩宋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个词,就抓住了这节课的魂。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福建莆田的林建明老师在讲授“西学东渐”时,将教学立意定位为“碰撞—醒悟”,并依此确定了一条教学主线:“梦呓(天朝上国)—惊醒(林则徐)—渐醒(李鸿章)—觉醒(梁启超)”,线索清晰流畅,抓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价值立意案例枚举
历史教师应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标要求设计单元或课节的价值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讲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时,其价值立意可以设定为“服务时代,融合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封闭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家思想不断融合创新才确立了其在传统思想中的主流地位,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延续至今,所以“服务时代、融合创新”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生命基因,可以作为这一教学内容的价值立意。
内战爆发初期,蒋介石给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430万:127万=?飞机+坦克+大炮+美元:步枪+手榴弹+小米+0=?蒋介石+杜鲁门:毛泽东+0=?”面对这一难题,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带领人民用三年时间将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交出了漂亮的历史答卷。探究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原因应该成为讲授解放战争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补充国民党军政腐败、共产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区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淮海战役百姓支前等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最后胜利等。
规则让经济有序发展。二战前世界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甚至是战争。深刻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应运而生,使得战后世界经济在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上繁荣发展。所以在讲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可以将“规则与制度、合作与共赢”作为这节课的价值立意。
主题立意和价值立意的结合
价值立意与主题立意并非决然分裂的,有时可以统一起来。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袁文菁老师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分析教材“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扩张,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又与日本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美国推行孤立主义政策。这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背信弃义,出卖盟国和小国,使侵略不仅没有得到制止,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野心,纵容其加快步伐。1939年9月初,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得出了二战爆发的关键词“绥靖”。袁老师通过“绥靖”这一核心概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节课还可以进一步在价值立意方面延伸:如何应对他国的挑衅?教师可以补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面对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所采取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