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互动中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刘丹妮

字数:2887 2025-07-20 版名:教育理论
  在幼儿教育中,不少教师存在注重幼儿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倾向,导致幼儿出现冷漠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弱等问题。我们在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幼儿教育理念引导下,努力探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研究发现,师生间的多维互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师生知情意行融通共进的重要举措。
  一、师生真诚的互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情感和认知层面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教师有时会忽视与幼儿的互动,无法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需要通过互动来实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师生互动能够缩短彼此的距离,加深相互理解。在互动中,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并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建立积极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师积极的互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通常,幼儿更加喜欢和蔼耐心、公正包容的教师,而不喜欢严厉、脾气急躁的教师。热情的教师比冷漠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热情和宽容对那些自我意识低、缺乏学习动力的幼儿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有一次,一名幼儿在回答不出问题时,认真地对教师说:“我妈妈说我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都笑了起来。教师并没有嘲笑他,反而诚恳地对他说:“只要你大胆尝试思考,勇敢地把你的想法分享出来就非常棒,我们一起给你掌声。”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收获了快乐和信心。
  三、注重赏识的互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等。作为社会成员,幼儿有自尊、自重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赞扬和认可,承担一定的责任。适度满足幼儿想要获得赞扬和认可的需求,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在师生互动中,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就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行情感和认知上的交流。有一次,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教师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的?”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彤彤的,海水就变成了红色。”如果教师对这名幼儿进行训斥,强制他改正,就无法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还会打击他的自信心,扼杀他的想象力。
   四、遵循规律的互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保障
  在师生互动中,由于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沟通能力欠缺以及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因素,常常会使互动受到阻碍,导致师生沟通困难。因此,教师应掌握与幼儿互动的规律与原则,在科学有效的互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平等原则。在与幼儿互动时,教师常常因为幼儿年龄小,采用压制、说教的方式与他们互动,如“你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忽略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与幼儿友好互动的机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乐做孩子的“朋友”。中班的娜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但刚到幼儿园时,她并不是现在这样,小朋友们总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一天游戏刚开始,萌萌小朋友就喊道:“老师,娜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急忙走到他们这组中间,用眼睛寻找娜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说。看到这种情况,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表示老师没有责怪她,愿意和她一起玩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萌萌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此后,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娜娜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同伴的告状渐渐减少了,娜娜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
  2.适时原则。适时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与幼儿互动的时机。互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和情绪。通过调整互动的内容,寻找与幼儿互动的机会。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互动才能事半功倍。当幼儿专注于某件事或沉迷于游戏时,教师不要立刻打断,要等幼儿完成或需要帮助时再介入。抓住这样的时机与幼儿互动,会使互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尊重原则。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教师应接纳并尊重这些差异,避免强制和压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一次手工活动中,一个幼儿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材料制作作品,尽管与教师的预期不同,教师仍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了被尊重和支持。这种尊重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鼓励原则。鼓励原则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多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当幼儿取得进步或做出努力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不怕失败和挫折。通过鼓励,幼儿能够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情感支持原则。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密切相关,需要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爱。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积极的回应,帮助他们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教师还应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语气等,向幼儿传递积极的情感信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喜爱,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6.连续性原则。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情感支持和引导。教师应定期与幼儿进行互动,保持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避免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而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通过连续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连续性原则也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持续支持和关爱,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7.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提供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对于内向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于外向活泼的幼儿,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差异性,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心理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通过“互动”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情感纽带,从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宽松、和谐、适宜、友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工会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