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如何锤炼课堂语言
字数:1506
2025-07-20
版名:教育理论
□任艳艳
小学高段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阶段,语文课堂应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堂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锤炼课堂语言,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课堂语言的特点与要求
1.准确性
小学高段语文涉及更复杂的字词、语法与文学知识,教师课堂语言需精准无误。如讲解“狡黠”的“黠”字时,教师不仅要读准发音,更要进行清晰释义,并结合语境区分与“聪明”的细微差别。
2.生动性
小学高段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生动的课堂语言仍能有效吸引其注意力。如讲解《枫桥夜泊》时,教师这样描述诗歌的意境:“月亮渐渐西沉,栖息在枝头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秋霜弥漫在天地之间,江边的枫树与点点渔火相互映衬,诗人张继满怀愁绪,难以入眠。”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生动画面,让学生更易理解。
3.启发性
小学高段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提问:“蔺相如多次避让廉颇,是胆小怕事吗?从他的言行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内涵,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
4.情感性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需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体悟。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片段,描述母亲在艰苦环境中仍支持儿子买书的情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5.规范性
小学高段是学生语言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课堂语言要符合语法规则与语言习惯,避免随意使用口语或网络流行语,为学生树立语言规范的榜样。
二、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语言单调乏味
部分教师教学语言平淡,缺乏变化与感染力。如讲解课文时,全程平铺直叙,无抑扬顿挫,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随意性强
部分教师口头禅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问缺乏精心设计,无效问题多,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未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调整语言。如在讲解复杂文言文时,语言简单直白,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在教授简单记叙文时,语言深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
4.评价语言单一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很好”“不错”等简单词汇,缺乏具体分析与指导,不能让学生明确自身优点与不足,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三、锤炼课堂语言的策略
1.加强语言积累
教师要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优秀语言表达方式,积累丰富词汇,提升语言素养。同时,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将其巧妙融入课堂。
2.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语言的锤炼与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每节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记录优点与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同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语言。
4.提升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可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增强课堂语言表现力。如讲解重点内容时,语调加重、语速放缓;描述紧张情节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描述漓江的水时,可运用排比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漓江之美。
小学高段语文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启发性、情感性与规范性,克服现存问题,运用有效策略提升语言水平,教师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上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黄陵县新区小学)
小学高段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阶段,语文课堂应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堂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锤炼课堂语言,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课堂语言的特点与要求
1.准确性
小学高段语文涉及更复杂的字词、语法与文学知识,教师课堂语言需精准无误。如讲解“狡黠”的“黠”字时,教师不仅要读准发音,更要进行清晰释义,并结合语境区分与“聪明”的细微差别。
2.生动性
小学高段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生动的课堂语言仍能有效吸引其注意力。如讲解《枫桥夜泊》时,教师这样描述诗歌的意境:“月亮渐渐西沉,栖息在枝头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秋霜弥漫在天地之间,江边的枫树与点点渔火相互映衬,诗人张继满怀愁绪,难以入眠。”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生动画面,让学生更易理解。
3.启发性
小学高段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提问:“蔺相如多次避让廉颇,是胆小怕事吗?从他的言行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内涵,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
4.情感性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需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体悟。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片段,描述母亲在艰苦环境中仍支持儿子买书的情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5.规范性
小学高段是学生语言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课堂语言要符合语法规则与语言习惯,避免随意使用口语或网络流行语,为学生树立语言规范的榜样。
二、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语言单调乏味
部分教师教学语言平淡,缺乏变化与感染力。如讲解课文时,全程平铺直叙,无抑扬顿挫,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随意性强
部分教师口头禅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问缺乏精心设计,无效问题多,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未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调整语言。如在讲解复杂文言文时,语言简单直白,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在教授简单记叙文时,语言深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
4.评价语言单一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很好”“不错”等简单词汇,缺乏具体分析与指导,不能让学生明确自身优点与不足,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三、锤炼课堂语言的策略
1.加强语言积累
教师要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优秀语言表达方式,积累丰富词汇,提升语言素养。同时,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将其巧妙融入课堂。
2.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语言的锤炼与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每节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记录优点与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同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语言。
4.提升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可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增强课堂语言表现力。如讲解重点内容时,语调加重、语速放缓;描述紧张情节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描述漓江的水时,可运用排比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漓江之美。
小学高段语文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启发性、情感性与规范性,克服现存问题,运用有效策略提升语言水平,教师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上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黄陵县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