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五课”: 小学校本研训的创新实践
□李 根
字数:1629
2025-07-20
版名:理论
校本研训作为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教研方式创新,落实课堂转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校本研训中,存在着研训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师参与热情不高、研训流于形式等问题,让教研实效大打折扣。笔者所在学校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结合教研实际,探索出“二轮五课”研备一体化校本研训模式,聚焦“学为中心”理念,指向课堂教学转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立足“二轮”(“一轮演课”和“二轮上课”)教学实践,紧扣“五课”(问课、辩课、塑课、创课、悟课),以“四单”(研备前置单、辩课记录单、贡献考评单、悟课汇报单)为“脚手架”,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型,助力学校教研方式创新和内涵发展。
“问课”:聚焦“研备主题”,开展前置性对话
“问课”是针对一节课的前置性对话。每学期初,学校各研备组都会结合校级教研主题,选择并确定符合自己年级段要求和学情特点的研备主题。在“问课”中,各研备组会聚焦研备主题开展深入的研备实践。教师在独立备课时,通过钻研课标、研读教材、剖析学情,与教材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着力解决课堂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重在使教材与教师、学生建立联系,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研备前置单”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工具,是聚焦研备主题,围绕教师在独立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在校本研训中,带着“问课”所得展开研讨,更能让研讨走向深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辩课”:实施“一轮演课”,组织思辨性对话
“辩课”是结合“一轮演课”开展的思辨性对话。“辩课”可以细分为:一辩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准确性;二辩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三辩教学环节设计适切性;四辩主问题设计统领性;五辩作业设计有效性。通过“五辩”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辩课”中,借助“辩课记录单”将个人思考、各模块设计、存在问题等详细记录,为后续教学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辩课”是对“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深度推进,让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
“塑课”:参与“集体研课”,指向凝练性对话
“塑课”是在“辩课”后结合组内教师集体智慧,对主备教师“一轮演课”教学设计所做的整合与提升,是一种凝练性对话。“塑课”的“塑”不仅体现在量上的“瘦身”,更注重在质上的“塑形”,既精准设计教师的“教”,又让学生学得有意思和有意义,是沉淀本质精华,形成可供组内教师使用的“教学共案”的过程。“塑课”是对“辩课记录单”中所记录内容的落实,既调动组内教师参与集体研课的积极性,更达到磨好课的目的。在“塑课”中适时增加“贡献考评单”这一辅助性工具,记录组内教师在“集体研课”中所贡献的智慧,并给予考核奖励,让教师每一分努力都能够“被看见”。
“创课”:实施“二轮上课”,推动创造性对话
“创课”是针对综合演课的成果进行的一次创造性对话。“创课”是教师依据“教学共案”,结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而形成第二轮上课的“个案”,是“塑课”后的个性化设计与展示,是教师思维生长的可视化呈现。“创课”充分发挥“创”的能动性,将集体智慧转化成个人思考,将一般教学逻辑转换成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创课”之后实施的“二轮上课”,既是“集体研课”智慧的体现,更是校本研训成果的一次展示。
“悟课”:撰写课后反思,生成反思性对话
“悟课”是结合“一轮演课”“二轮上课”和回望整个研备过程后的反思与感悟,是教师思维再生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性对话。悟中有思考,思考带来改变,改变促进专业水平提升。“二轮五课”研备一体化校本研训模式不仅重视具体的研训实践,聚焦于“教与学”的提升,还关注研训后的凝练与升华,指向教师个体的成长。“悟课汇报单”正是为了实现此目的而设计的辅助性工具,指引教师用汇报单的形式将自己参与其中的反思与感悟记录下来,形成课后反思或教学案例,将教学实践转化成理论积淀,服务于学生的“学”,也作用于教师的“教”。
学校立足“二轮”(“一轮演课”和“二轮上课”)教学实践,紧扣“五课”(问课、辩课、塑课、创课、悟课),以“四单”(研备前置单、辩课记录单、贡献考评单、悟课汇报单)为“脚手架”,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型,助力学校教研方式创新和内涵发展。
“问课”:聚焦“研备主题”,开展前置性对话
“问课”是针对一节课的前置性对话。每学期初,学校各研备组都会结合校级教研主题,选择并确定符合自己年级段要求和学情特点的研备主题。在“问课”中,各研备组会聚焦研备主题开展深入的研备实践。教师在独立备课时,通过钻研课标、研读教材、剖析学情,与教材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着力解决课堂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重在使教材与教师、学生建立联系,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研备前置单”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工具,是聚焦研备主题,围绕教师在独立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在校本研训中,带着“问课”所得展开研讨,更能让研讨走向深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辩课”:实施“一轮演课”,组织思辨性对话
“辩课”是结合“一轮演课”开展的思辨性对话。“辩课”可以细分为:一辩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准确性;二辩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三辩教学环节设计适切性;四辩主问题设计统领性;五辩作业设计有效性。通过“五辩”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辩课”中,借助“辩课记录单”将个人思考、各模块设计、存在问题等详细记录,为后续教学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辩课”是对“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深度推进,让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
“塑课”:参与“集体研课”,指向凝练性对话
“塑课”是在“辩课”后结合组内教师集体智慧,对主备教师“一轮演课”教学设计所做的整合与提升,是一种凝练性对话。“塑课”的“塑”不仅体现在量上的“瘦身”,更注重在质上的“塑形”,既精准设计教师的“教”,又让学生学得有意思和有意义,是沉淀本质精华,形成可供组内教师使用的“教学共案”的过程。“塑课”是对“辩课记录单”中所记录内容的落实,既调动组内教师参与集体研课的积极性,更达到磨好课的目的。在“塑课”中适时增加“贡献考评单”这一辅助性工具,记录组内教师在“集体研课”中所贡献的智慧,并给予考核奖励,让教师每一分努力都能够“被看见”。
“创课”:实施“二轮上课”,推动创造性对话
“创课”是针对综合演课的成果进行的一次创造性对话。“创课”是教师依据“教学共案”,结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而形成第二轮上课的“个案”,是“塑课”后的个性化设计与展示,是教师思维生长的可视化呈现。“创课”充分发挥“创”的能动性,将集体智慧转化成个人思考,将一般教学逻辑转换成指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创课”之后实施的“二轮上课”,既是“集体研课”智慧的体现,更是校本研训成果的一次展示。
“悟课”:撰写课后反思,生成反思性对话
“悟课”是结合“一轮演课”“二轮上课”和回望整个研备过程后的反思与感悟,是教师思维再生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性对话。悟中有思考,思考带来改变,改变促进专业水平提升。“二轮五课”研备一体化校本研训模式不仅重视具体的研训实践,聚焦于“教与学”的提升,还关注研训后的凝练与升华,指向教师个体的成长。“悟课汇报单”正是为了实现此目的而设计的辅助性工具,指引教师用汇报单的形式将自己参与其中的反思与感悟记录下来,形成课后反思或教学案例,将教学实践转化成理论积淀,服务于学生的“学”,也作用于教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