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的困局如何破?

□徐刚

字数:1388 2025-07-16 版名:声音
  “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而我并不会做。”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2023年自己发表在《中学生百科》上的一篇文章《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看了下题目,感觉都好难,出题老师的理解太深入了。13题的选择题我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结果今天得知正确答案居然就是C。”(6月30日《大河报》)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自己的作品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试卷,无疑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界对作品的肯定。与此同时,不少作家也会遭遇“幸福的烦恼”:明明是依据自己的作品出的考题,自己却答不对,这显然更像一场黑色幽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文学作品的特点决定的。明代李贽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的感悟而非作者的本意。任何文本一旦诞生,便脱离了作者的控制,成为读者可自由解读的对象。不同的读者背景、理解水平、社会阅历,都可能让人们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感悟和认识。
  另一方面,阅读语境下的文学作品与试卷上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定位。为满足考试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性要求,阅卷者不得不制定参考答案和得分点。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将丰富的文学解读压缩成了几条干瘪的“分析要点”。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解读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影响着日常教学,导致课堂上的文本分析越来越趋近于“猜出题人意图”的技巧训练,而非真正的文学鉴赏。当学生习惯性地问“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而非“我能从这里读出什么”时,文学的多元解读空间已被严重压缩。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阅读理解题的设计初衷是考查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但现实中的考题往往沦为对“正确理解”的机械测试。一位参与过试卷命制的教师坦言,设计题目时首先考虑的是“答案能否在文本中找到明确依据”,其次才是“题目能否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这种本末倒置的命题逻辑,导致阅读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细节理解和信息提取,而非真正的文学鉴赏。既然考试如此导向,课堂上的文本分析自然难以深入。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建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打破答案的绝对权威,建立开放包容的评分标准。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中,作文题首次引入“开放式评分”机制,允许考生在合理范围内自圆其说,这种改革尝试值得推广。其次要改革命题思路,从考查“知识点”转向考查“思维力”。与其追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不如设置“如果你是作者,接下来会如何续写”这类开放性题目。最后要重构教学范式,将经典阅读转化为思维训练的场域,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观点碰撞中锤炼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上,命题者在命题时若能与文章原作者沟通,或许能减少对文学作品的误读。但更深层次的改革,在于让语文教育回归“人”的维度。文学不是考题的生产线,而是滋养精神的沃土。当教师不再执着于“参考答案”,当学生敢于说出“我与作者理解不同”,当课堂充满对文本的真诚对话而非技巧揣摩,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王彤乐的“不会做题”不应成为嘲笑的对象,而应成为反思语文教育价值的契机。若将丰富多元的文学体验压缩为标准化考试中的固定答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道题目的灵活性,更是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当语文教育能够平衡考试公平与文学本质,当课堂既能培养应试能力又能呵护审美体验,我们才能说这样的教育真正配得上汉语的博大精深。毕竟,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做题的“考试机器”,而是培育有温度、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