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规补课,只“叫停”还不够

□曲征

字数:1197 2025-07-16 版名:声音
  60元/天!四川南充一名家长网上举报学校暑期违规补课。7月5日,记者获悉,举报调查属实,当地已责令学校立即停止补课宣传,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双减”相关政策规定。在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学校组织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有偿补课,且强制全体学生参与,此等行为显然违规。(7月5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

  7月的盛夏本应是孩子们奔跑在球场、沉浸于自然的“充电时光”,但四川南充某中学却强制初二学生参与暑期集体补课,这场闹剧最终以家长举报而被“叫停”。看似当地处理动作迅速,但若治理暑期补课仅局限于“叫停”而无“问责”,那么违规补课的“野火”只会“春风吹又生”。
  自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暑期违规补课始终是教育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表面看,是学校“顶风作案”,实则是利益链条在作祟。尤其是一些民办学校,其面临的“生存焦虑”与“逐利思维”,更容易催生假期补课冲动。南充某中学作为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极易将补课视为“通过提升升学率吸引生源、获取收益”的“捷径”。
  学校的侥幸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补课未必会被举报”“就算被查,大不了叫停,没什么成本”——正是这种“查而不处”的治理现状,让部分学校产生了“违规风险低”的误判。
  面对家长举报,当地教体局的“紧急叫停”值得肯定,却远未触及问题核心。若仅以“停止补课”“与家长做好沟通解释”收场,实则是对违规行为的“轻拿轻放”。
  从政策层面看,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更将“组织、参与有偿补课”列为“红线”,需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此次事件中,学校的“强制补课”“收费催促”已涉嫌多重违规,却未见对校方责任人的具体追责措施。
  从治理效果看,“查而不处”会形成“破窗效应”:一所学校违规补课未被严惩,其他学校可能纷纷效仿;家长若发现“举报有用却无后续问责”,下次举报的积极性会降低;学生则可能陷入“补课—举报—叫停—再补课”的恶性循环,“双减”成果持续被消解。
  要让违规补课真正“刹车”,必须从“运动式叫停”转向“常态化治理”,构建“监督—问责—引导”的闭环治理模式。其中关键是强化问责,提高违规成本:对查实的违规补课行为,不仅要叫停,更要严肃追究校方负责人的责任。
  此外,还应完善监督渠道。除了畅通家长举报途径,教育部门需主动作为,通过突击检查、设立暑期专项举报热线、联合社区网格员巡查等方式,让违规补课“无处遁形”。
  当然,最根本的是转变评价方式,消解补课的“动力源”。学校之所以热衷补课,根源在于“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需加快推进多元评价改革,将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等指标纳入学校考核,让学校从“拼补课”转向“拼质量”。
  暑期本是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不是“第三学期”。对违规补课“叫停”容易,但要让学校“不想补、不敢补、不能补”,则必须用严格的问责斩断利益链,用完善的制度消解侥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