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初心不该被功利绑架

□孔德淇

字数:1261 2025-07-16 版名:声音
  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班主任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选择其他名校,愤而解散微信群,引发舆论热议。网传信息显示,该老师在群内痛斥学生“不听劝告”,指责他们“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感慨“感情化整为零”,并直言这是“教育失职、职业失败”,字里行间满是失望。(7月9日《钱江晚报》)

  稍加审视不难发现,学生们的选择并非“任性”。他们所选的“其他名校”亦是顶尖学府,填报的“热门专业”或许是结合兴趣与时代需求的理性规划。而在班主任眼中,这些选择成了“不听话”“辜负感情”的证明。这种逻辑背后,藏着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学生是实现教师业绩、学校声誉的工具,志愿填报则成了对培养之恩的“回报测试”。
  为何会有这种认知错位?有资深教师透露,部分学校对清北录取率的执念近乎偏执。班主任带出清北学生,能获丰厚奖金及评优晋升“通行证”;学校可借此抬高分数线、吸引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功利链条中,学生个人志向被边缘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位于“分数够了就冲名校”。
  教育的真谛,不是批量生产“名校毕业生”,而是助力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如同园丁不会强迫牡丹开成玫瑰,教师也不该逼学生挤“名校独木桥”。涉事班主任或许忘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未来的规划,远比一张名校通知书更珍贵。
  “感情化整为零”的感慨,看似流露师生情,实则是隐性的道德绑架。它预设了一种不平等关系:老师付出,学生就得按其意愿选择;学校培养,学生就得用“名校录取”来“报恩”。这一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将教育异化为等价交换,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引领,而非控制与索取。
  类似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学校派老师守在学生家门口“做工作”,只为留住高分生源;有的班主任以“家长期盼”“学校荣誉”为由,劝说学生放弃心仪专业;更有甚者,收归学生的志愿填报密码统一管理。这些行为美其名曰“为学生好”,实则是将教育评价的压力转嫁给了学生。
  教育部门早已明确,考生有权自主选择志愿,任何人不得干涉,但类似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彻底打破。当社会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优劣,以名校生数量评判教师好坏,教育者难免陷入“数据焦虑”,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
  破解这一困局,需跳出名校执念,打破功利枷锁,回归教育本真。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重塑教育价值观,从内心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比升学率更重要,培养有主见、有担当的人,比培养“听话的名校生”更具意义。
  社会层面也要拓宽教育评价维度。不能用“考上清北”定义优秀,用“专业热门”判断成功。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科研人员潜心攻关、普通人尽职尽责,都是价值的体现。多元社会,理应拥有多元的成功标准,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获得尊重与认可。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要坚定追求“适合”的选择。志愿填报时,尊重孩子的兴趣、考量专业的前景,比追逐“名校光环”更重要。就像那三位学生,或许多年后会发现,当年的“不听话”,恰恰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开始。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是急功近利的冲刺。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