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小扇摇清风
□刘明礼
字数:1616
2025-07-16
版名:文苑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时节流转,又是一年三伏至,人间仿佛变成了巨大的蒸笼。我虽不甚畏热,却也难抵这溽暑的威压。空调送出的冷气,我总觉得过于刺激,仿佛要将骨缝里的暖意都抽走;电风扇持续不断的“嗡嗡”低鸣,也像一种现代生活的催促,扰了心头的宁静。于是,我只得从衣柜顶层的角落寻出那柄蒙尘已久的蒲扇,轻轻掸去浮灰,时时摇动几下赶走热意。
扇面轻摇,一缕久违的、带着植物气息的微风拂面而来,心头的燥气似乎也随之飘散。
我们的扇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晋朝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作五扇。”可见其历史之久远。这小小的纳凉之物在历代文人雅士眼中,早已超越了实用范畴,成为一种风雅的象征,并被赋予诸多别致的雅号。或呼之为“凉友”,或名之为“摇风”,既显其消暑解热的实用之效,又蕴含一份脱俗的雅趣与诗意的想象。明代诗人瞿佑一首《折叠扇》,道尽了人们对折扇的喜爱:“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寥寥数语,将折扇开合间的风流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连贵为九五之尊的明宣宗朱瞻基,也难掩对小扇的偏爱,曾题诗赞曰:“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在传世古画中,扇子更是文人雅士、高门贵胄不可或缺的点缀。孙位的《高逸图》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名士、贵族手中都不乏小扇的身影。无论是象牙为骨、绫罗为面的宫扇,还是竹骨纸面、题诗作画的折扇,或是农家院中常见的蒲葵扇、竹篾扇,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爱物。赤日炎炎,一扇在手,清风徐来,那份由身及心的舒爽惬意,是现代机器难以完全代替的体验。
这柄小小的扇子,在人们手中轻盈地舞动了数千年。它带着缕缕清风,伴随着光阴流逝,在历史的画卷中散淡游移,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那轻摇慢曳的温馨时光,仿佛带着岁月的沉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驻足回望,一遍遍深情怀想。
小扇轻摇,摇出的何止是清风,更摇出了历史的云烟与时代的兴衰。风起云涌之际,多少英雄豪杰执扇运筹帷幄。遥想三国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把羽扇,指点江山,定鼎乾坤,是何等的风流倜傥!诸葛孔明,坐守空城,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轻摇羽扇,焚香操琴,那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定从容,让千军万马也为之却步。那把扇子仿佛成了他智慧与胆识的化身。小扇轻摇,摇出了千古流传的风流韵事与人间情愫。它是才子佳人手中传情的信物,是深闺梦里寄托相思的载体。祝英台将蝴蝶玉扇坠赠予梁山伯,一坠定情,生死相随;贾宝玉将珍爱的玉扇坠赠予伶人琪官,流露的是对性情中人的欣赏与怜惜之情;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任性的举动里藏着率真与傲气;西施与范蠡,亦有赠扇传情的缱绻故事。更有筝曲里的扇影摇情:“十里烟雨重重,灯花逐水流,盛庭华筵依旧。琵琶声色悠悠,香扇桃花绣,新辞一阕为君奏。”一把桃花香扇,寄托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旖旎情思。
小扇的清风,拂过文学的沃野,在唐宋的风韵里低吟,在明清的传奇中摇曳。《西游记》里,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智斗铁扇公主,只为扑灭火焰山的冲天烈焰,那惊心动魄的情节,让芭蕉扇的神奇深入人心。《水浒传》中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以扇为针,刺破了社会的不公与阶级的鸿沟,令人唏嘘。《镜花缘》中,市井酒保欲扮斯文,一把折扇便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平添几分附庸风雅的诙谐。小扇轻摇,摇出的是活佛济公游戏人间的自在逍遥;是唐伯虎风流题画的潇洒不羁;更是无数黎民百姓在炎夏劳作之余,于树荫下、门槛边,祛暑纳凉、闲话桑麻的日常图景。与扇子相关的传说趣事、诗词歌赋、书画珍品,可谓洋洋大观,数不胜数。“扇”之一字,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之中。
在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不妨在某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或在一个宁静的夏夜,重拾那柄小扇。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在节约资源,也是在重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体会“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古雅诗意与浪漫情调。
扇面轻摇,一缕久违的、带着植物气息的微风拂面而来,心头的燥气似乎也随之飘散。
我们的扇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晋朝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作五扇。”可见其历史之久远。这小小的纳凉之物在历代文人雅士眼中,早已超越了实用范畴,成为一种风雅的象征,并被赋予诸多别致的雅号。或呼之为“凉友”,或名之为“摇风”,既显其消暑解热的实用之效,又蕴含一份脱俗的雅趣与诗意的想象。明代诗人瞿佑一首《折叠扇》,道尽了人们对折扇的喜爱:“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寥寥数语,将折扇开合间的风流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连贵为九五之尊的明宣宗朱瞻基,也难掩对小扇的偏爱,曾题诗赞曰:“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在传世古画中,扇子更是文人雅士、高门贵胄不可或缺的点缀。孙位的《高逸图》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名士、贵族手中都不乏小扇的身影。无论是象牙为骨、绫罗为面的宫扇,还是竹骨纸面、题诗作画的折扇,或是农家院中常见的蒲葵扇、竹篾扇,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爱物。赤日炎炎,一扇在手,清风徐来,那份由身及心的舒爽惬意,是现代机器难以完全代替的体验。
这柄小小的扇子,在人们手中轻盈地舞动了数千年。它带着缕缕清风,伴随着光阴流逝,在历史的画卷中散淡游移,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那轻摇慢曳的温馨时光,仿佛带着岁月的沉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驻足回望,一遍遍深情怀想。
小扇轻摇,摇出的何止是清风,更摇出了历史的云烟与时代的兴衰。风起云涌之际,多少英雄豪杰执扇运筹帷幄。遥想三国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把羽扇,指点江山,定鼎乾坤,是何等的风流倜傥!诸葛孔明,坐守空城,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轻摇羽扇,焚香操琴,那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定从容,让千军万马也为之却步。那把扇子仿佛成了他智慧与胆识的化身。小扇轻摇,摇出了千古流传的风流韵事与人间情愫。它是才子佳人手中传情的信物,是深闺梦里寄托相思的载体。祝英台将蝴蝶玉扇坠赠予梁山伯,一坠定情,生死相随;贾宝玉将珍爱的玉扇坠赠予伶人琪官,流露的是对性情中人的欣赏与怜惜之情;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任性的举动里藏着率真与傲气;西施与范蠡,亦有赠扇传情的缱绻故事。更有筝曲里的扇影摇情:“十里烟雨重重,灯花逐水流,盛庭华筵依旧。琵琶声色悠悠,香扇桃花绣,新辞一阕为君奏。”一把桃花香扇,寄托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旖旎情思。
小扇的清风,拂过文学的沃野,在唐宋的风韵里低吟,在明清的传奇中摇曳。《西游记》里,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智斗铁扇公主,只为扑灭火焰山的冲天烈焰,那惊心动魄的情节,让芭蕉扇的神奇深入人心。《水浒传》中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以扇为针,刺破了社会的不公与阶级的鸿沟,令人唏嘘。《镜花缘》中,市井酒保欲扮斯文,一把折扇便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平添几分附庸风雅的诙谐。小扇轻摇,摇出的是活佛济公游戏人间的自在逍遥;是唐伯虎风流题画的潇洒不羁;更是无数黎民百姓在炎夏劳作之余,于树荫下、门槛边,祛暑纳凉、闲话桑麻的日常图景。与扇子相关的传说趣事、诗词歌赋、书画珍品,可谓洋洋大观,数不胜数。“扇”之一字,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之中。
在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不妨在某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或在一个宁静的夏夜,重拾那柄小扇。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在节约资源,也是在重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体会“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古雅诗意与浪漫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