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故事集”

□杨太国

字数:1240 2025-07-16 版名:文苑

  302病房消毒水味的空气里,飘着一缕淡淡的茉莉花香。靠窗病床上的周奶奶床头,挂着个蓝布封皮的笔记本,边角磨得发毛,纸页微微卷起——这是护工李淑芬的“秘密武器”。
  三年前,李淑芬刚接手照顾周奶奶这项工作时,周奶奶被中风后遗症折磨得情绪低落,常把饭菜打翻在地。那天中午,瓷碗碎裂声再次响起,周奶奶别过脸说“难吃”。李淑芬默默捡起碎片,暗下决心:得找到打开周奶奶心门的钥匙。
  收拾完残局,她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工工整整写下第一行字:“周奶奶早餐拒食,体温36.5℃,右手颤抖加重。”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笔记本,真的成了她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从病情记录到生活琐事,笔记本上的字迹渐渐密集。某天午后,电视里的戏曲唱腔让周奶奶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李淑芬立刻记下播放时间,说:“以后天天给您播《穆桂英挂帅》,您说过年轻时也想像她一样闯天下呢。”老人嘟囔了一句:“你还记得?”李淑芬翻开笔记本笑答:“您说的话我都记得。”
  发现周奶奶总被噩梦惊醒,李淑芬在笔记本上添了句——“睡前喝温牛奶”。当晚,在小夜灯昏黄的光晕里,她端来加了蜂蜜的牛奶。听见老人喝完小声说了句“比喝粥强”,李淑芬悄悄在那句备注旁画了个笑脸,又补了句:“找找老式瓷碗。”
  笔记本里列了二十多条饮食禁忌:豆腐不放葱花,鱼肉挑干净小刺……一次,李淑芬端来剔干净刺的鱼肉,周奶奶盯着碗问:“天天这么伺候我,图啥?”李淑芬舀起一勺鱼肉,说:“您吃得安心,我就踏实,就像您老伴儿当年给您挑鱼刺一样。”老人眼眶一红,别过头去,嘴上依旧不饶人:“就你爱翻旧账。”
  深夜,周奶奶突然问李淑芬:“人老了是不是就该被嫌弃?”李淑芬举起笔记本说:“这里记着您当标兵的事儿,记着您养的阿黄,记着您说的糖醋排骨的做法。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故事啊。”老人眼中泛起泪花,喟叹一句:“原来还有人愿意听。”
  那个笔记本成了病房里的“故事集”。李淑芬托人捎来槐花糕那天,周奶奶摩挲着油纸包哽咽:“多少年没尝这味儿了,当年我和老头子一起摘槐花……”李淑芬握着她的手说:“您的故事我都记着,等您好了咱一块儿回忆。”老人说:“这些字比我儿子的电话还金贵。”李淑芬鼻子一酸,说:“我就是您的耳朵和手,一直给您记下去。”
  去年深秋的一天,李淑芬发现笔记本不见了,急得翻遍了病房。周奶奶往床底比画,李淑芬钻进去找,满身灰尘地爬出来,紧紧抱着失而复得的笔记本,笑着说:“以后得把它跟您绑一块儿。”
  如今李淑芬已经写到第三个笔记本了。实习护士来讨教经验时,她翻开笔记本说:“‘7月12日,周奶奶能自己握勺子了。’这比任何指南都管用。”周奶奶佯装嫌弃,眼里却满是骄傲。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笔记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李淑芬读着新笔记本上的字:“明天降温加毛衣,下周练习走路……天气好了去看梧桐叶,您说像小扇子。”周奶奶轻轻点头道:“有你在,我不怕。”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聆听这份用爱书写的笔记。这普通的笔记本,见证着护工与患者的双向治愈,诉说着服务业最动人的故事——那些被认真记下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鲜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