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冷饮的“进化史”
□马庆民
字数:2238
2025-07-16
版名:文化
一杯冷饮在手,绝对是炎炎夏日里惬意的享受。
说到制作夏日饮品,中国人自古就是行家。战国时期,屈原就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冰镇饮料、盛冰降温的大型冰酒器——冰鉴。
三国时期“蜜水”
在三千余年前的周代,朝廷就设“凌人”官职,冬季负责采冰存入地窖,夏季用稻草保温取用消暑。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冷饮”。曹操曾在漳水边建造了一个冰井台,每逢酷暑时节,曹氏父子便常约文人墨客来此,“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一边吃着冰镇瓜果,一边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袁术称帝之后,先后被吕布、曹操打败。穷途末路的袁术投奔昔日的部下,没想到吃了闭门羹。几天后,袁术的粮食吃光了,只能忍饥挨饿不停赶路,在距离目的地寿春还有八十里路的时候,他实在没有力气前进,便问随从:有没有冰蜜水?随从说:没有蜜水,只有热水。袁术感叹自己竟落到如此田地!不久后便吐血而亡。
隋唐“冰激凌”
隋唐时期,民间虽售卖冷饮,但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于是“饮子”便开始流行。
饮子就是一半水一半中药融合而成的汤剂,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天然保健饮料。这种饮品成本较低,深受百姓欢迎。饮子发展到后期,出现了很多专卖店,一些擅长煮饮子的人不仅能成为“饮子家”,还有一个雅号——福医。
据《玉堂闲话》记载,长安城中有一家饮子店的福医,称自己的饮子能治“千种之疾”。其方虽“用寻常药,不过数味”,但效果奇佳,因此生意火爆,价格一度被哄抬到百文一剂。
后来,大家喝腻了饮子,商人们开始变换花样,“酥山”便出现了。
所谓“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制作酥山的过程比较复杂,在酥中加入蜂蜜、酒酿等,加热到半融化状态,然后滴淋在盘子上,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入冰窖冷冻,最后还要插上花朵等作装饰。酥山已是现代冰激凌的雏形。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用贵妃红、眉黛青等颜料染出来的彩色酥山。在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插着花朵的酥山。
宋代“刨冰”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崛起,饮品行业的发展盛况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旅店门前的牌子上往往写有“饮子”“香饮子”等字样;在虹桥桥头,脚店对面有一小摊,亦吊着“饮子”招牌……
除饮子外,更富趣味性的“冰雪”登上舞台,类似现代的刨冰。那时没有冰箱,聪明的宋代人在冬天用盆装水,水里放糖、果汁、果胶等,端到室外让它自然结冰。冻结实后运到冰窖里储存起来,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雕成小动物造型,拿出去售卖。南宋诗人杨万里《荔枝歌》中就有“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之句,生动描绘了盛夏卖冰消暑的景象。
后来还曾流行过一种名为“冰酪”的冷饮,它是用果汁、牛羊鲜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和唐代的“酥山”类似,但配料更加丰富。杨万里吃后赞不绝口,作《咏酥》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代“煎果汁”
到了元代,不仅本土冷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外的食材、技术也被引入。蒙古人西征中亚,曾带回来一种饮品——里木渴水。里木就是柠檬,里木渴水就是柠檬水。
据传忽必烈十分喜爱里木渴水,《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元时于广州荔支湾作御果园,栽种里木树,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
除了里木渴水,当时还流行一种叫作“舍里别”(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浓缩果汁”)的饮品。舍里别由西亚传入中国后很快就流行起来。它除了香甜可口外,还具有祛暑消热、清心补益等作用。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局方发挥》中记载:“取时果之液,煎熬如饧而饮之,稠之甚者调以沸汤,南人因名之曰煎。”这种煎熬果汁的方法逐渐流行,民间就有了杨梅煎、葡萄煎、木瓜煎等饮品。
由于元代统治者酷爱喝牛奶,但北京夏天炎热,牛奶不易保存,他们就将牛奶放在冰块中保鲜,没想到味道反而更好,于是就有了“奶冰”。奶冰口感柔软,入口即化,再加上水果、果酱或蜜糖,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鲜榨果蔬汁”
明代“渴水”由元代“舍里别”发展而来,就是稀释后的果蔬汁饮料。元初大典《大德南海志·物产》中记载:“舍里别,蒙古语曰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为之。”
明代的渴水种类繁多,除林檎(苹果)渴水、木瓜渴水、杨梅渴水等以水果为原料的渴水外,还有添加肉与豆子的五味渴水,用上等松糖小火熬制而成的香糖渴水等。
明代藏冰业已十分发达,所以冰块价格便宜。《草珠一串诗》中写道:“儿童门外喊卖冰,蓬子桃仁酒正沽。”冰镇渴水就成了明代人们消暑解渴的良品。
清代“汽水”
18世纪,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在软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本来只是为了做实验,没想到融合二氧化碳的水形成了碳酸,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种水被称为“汽水”。
同治时期,汽水从广州进入华夏大地,当时的人将其称为“荷兰水”。荷兰曾是强于英国的海上霸商,我国进口的西洋商品多为荷兰商品,汽水虽然不是荷兰人创造出来的,但当时的人依旧习惯认为这是荷兰的商品。
1864年,英商乔治·史密斯在上海福州路创立“广和洋行”,主营贩售洋酒、啤酒和汽水等业务。1882年改名为“正广和洋行”。我国实业家也不甘落后,立刻着手生产“山海关”牌汽水。至此,汽水成为晚清最为流行的饮料之一。
1876年,晚清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记载了当时的上海风貌,其中便有关于汽水的记录:“系机器灌水,与气入于瓶中,开时,其塞爆出,慎防弹中面目,随到随饮,可解散暑气。”
说到制作夏日饮品,中国人自古就是行家。战国时期,屈原就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冰镇饮料、盛冰降温的大型冰酒器——冰鉴。
三国时期“蜜水”
在三千余年前的周代,朝廷就设“凌人”官职,冬季负责采冰存入地窖,夏季用稻草保温取用消暑。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冷饮”。曹操曾在漳水边建造了一个冰井台,每逢酷暑时节,曹氏父子便常约文人墨客来此,“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一边吃着冰镇瓜果,一边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袁术称帝之后,先后被吕布、曹操打败。穷途末路的袁术投奔昔日的部下,没想到吃了闭门羹。几天后,袁术的粮食吃光了,只能忍饥挨饿不停赶路,在距离目的地寿春还有八十里路的时候,他实在没有力气前进,便问随从:有没有冰蜜水?随从说:没有蜜水,只有热水。袁术感叹自己竟落到如此田地!不久后便吐血而亡。
隋唐“冰激凌”
隋唐时期,民间虽售卖冷饮,但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于是“饮子”便开始流行。
饮子就是一半水一半中药融合而成的汤剂,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天然保健饮料。这种饮品成本较低,深受百姓欢迎。饮子发展到后期,出现了很多专卖店,一些擅长煮饮子的人不仅能成为“饮子家”,还有一个雅号——福医。
据《玉堂闲话》记载,长安城中有一家饮子店的福医,称自己的饮子能治“千种之疾”。其方虽“用寻常药,不过数味”,但效果奇佳,因此生意火爆,价格一度被哄抬到百文一剂。
后来,大家喝腻了饮子,商人们开始变换花样,“酥山”便出现了。
所谓“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制作酥山的过程比较复杂,在酥中加入蜂蜜、酒酿等,加热到半融化状态,然后滴淋在盘子上,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入冰窖冷冻,最后还要插上花朵等作装饰。酥山已是现代冰激凌的雏形。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用贵妃红、眉黛青等颜料染出来的彩色酥山。在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插着花朵的酥山。
宋代“刨冰”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崛起,饮品行业的发展盛况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旅店门前的牌子上往往写有“饮子”“香饮子”等字样;在虹桥桥头,脚店对面有一小摊,亦吊着“饮子”招牌……
除饮子外,更富趣味性的“冰雪”登上舞台,类似现代的刨冰。那时没有冰箱,聪明的宋代人在冬天用盆装水,水里放糖、果汁、果胶等,端到室外让它自然结冰。冻结实后运到冰窖里储存起来,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雕成小动物造型,拿出去售卖。南宋诗人杨万里《荔枝歌》中就有“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之句,生动描绘了盛夏卖冰消暑的景象。
后来还曾流行过一种名为“冰酪”的冷饮,它是用果汁、牛羊鲜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和唐代的“酥山”类似,但配料更加丰富。杨万里吃后赞不绝口,作《咏酥》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代“煎果汁”
到了元代,不仅本土冷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外的食材、技术也被引入。蒙古人西征中亚,曾带回来一种饮品——里木渴水。里木就是柠檬,里木渴水就是柠檬水。
据传忽必烈十分喜爱里木渴水,《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元时于广州荔支湾作御果园,栽种里木树,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
除了里木渴水,当时还流行一种叫作“舍里别”(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浓缩果汁”)的饮品。舍里别由西亚传入中国后很快就流行起来。它除了香甜可口外,还具有祛暑消热、清心补益等作用。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局方发挥》中记载:“取时果之液,煎熬如饧而饮之,稠之甚者调以沸汤,南人因名之曰煎。”这种煎熬果汁的方法逐渐流行,民间就有了杨梅煎、葡萄煎、木瓜煎等饮品。
由于元代统治者酷爱喝牛奶,但北京夏天炎热,牛奶不易保存,他们就将牛奶放在冰块中保鲜,没想到味道反而更好,于是就有了“奶冰”。奶冰口感柔软,入口即化,再加上水果、果酱或蜜糖,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鲜榨果蔬汁”
明代“渴水”由元代“舍里别”发展而来,就是稀释后的果蔬汁饮料。元初大典《大德南海志·物产》中记载:“舍里别,蒙古语曰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为之。”
明代的渴水种类繁多,除林檎(苹果)渴水、木瓜渴水、杨梅渴水等以水果为原料的渴水外,还有添加肉与豆子的五味渴水,用上等松糖小火熬制而成的香糖渴水等。
明代藏冰业已十分发达,所以冰块价格便宜。《草珠一串诗》中写道:“儿童门外喊卖冰,蓬子桃仁酒正沽。”冰镇渴水就成了明代人们消暑解渴的良品。
清代“汽水”
18世纪,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在软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本来只是为了做实验,没想到融合二氧化碳的水形成了碳酸,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种水被称为“汽水”。
同治时期,汽水从广州进入华夏大地,当时的人将其称为“荷兰水”。荷兰曾是强于英国的海上霸商,我国进口的西洋商品多为荷兰商品,汽水虽然不是荷兰人创造出来的,但当时的人依旧习惯认为这是荷兰的商品。
1864年,英商乔治·史密斯在上海福州路创立“广和洋行”,主营贩售洋酒、啤酒和汽水等业务。1882年改名为“正广和洋行”。我国实业家也不甘落后,立刻着手生产“山海关”牌汽水。至此,汽水成为晚清最为流行的饮料之一。
1876年,晚清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记载了当时的上海风貌,其中便有关于汽水的记录:“系机器灌水,与气入于瓶中,开时,其塞爆出,慎防弹中面目,随到随饮,可解散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