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理论遇见课堂实践

—— 读《音乐教育心理学》

字数:1643 2025-07-16 版名:悦读
  □ 周 礼
  音乐创编练习本在桌上摊开着,六(2)班小林用铅笔在五线谱间画了条锁链——附点四分音符被串成铁环,旁边写着:“老师,这节奏像拴住我的绳子。”
  那个闷热的午后,我数着37份小创编里23处错拍的节奏型,忽然听见教室后排传来橡皮落地的轻响。我抬眼望去,三个男生正用尺子敲着课桌,《阿细跳月》的旋律在教室里显得格外单薄。
  转机藏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第37页里。当“情感驱动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撞进眼帘时,我正啃着冷面包。书中说:“节奏训练应是踩着鼓点的游戏,音乐欣赏该是能触摸的月光。”这让我想起上周讲《瀑布》一课时,小雅在笔记本上画的水墨江景——原来孩子们不是缺乏感受力,只是缺少将声音转化为具象体验的通道。
  合上书的瞬间,我在备课本上落下三个加粗的关键词:游戏化、多感官、小组协作。第二天,我就从体育组借来了呼啦圈,在黑板上绘制了“节奏迷宫”:四分音符对应单脚跳,附点节奏变成拍手加跺脚的组合。课间操时,我看见男生们蹲在操场上用石子敲击出“咚哒哒咚哒”的节奏——那是游戏里的错题,他们竟在自发复盘。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书本里的铅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首次尝试“节奏传递”游戏时险些失控。班长王浩为求胜故意加快节奏,气得同桌紫涵拍桌而起。我突然想起书中“错误是最佳教学契机”的论述,于是抓起粉笔拆解争议节奏型,让全班用拍手对两种速度投票表决。结果发现,放慢速度后的节奏准确率提升了40%。后来,我发明了“错误勋章”制度,能准确指出节奏错处的学生可获得彩色贴纸——如今后墙的“节奏达人榜”已贴满37枚勋章,最显眼的那枚写着“给总把切分音唱错的小杰”。
  多感官欣赏课更像一场冒险。欣赏《黄河颂》时,我邀请美术老师共同授课,让学生用油画棒在画纸上“绘制”旋律。小个子李哲将急促的快板涂成波涛汹涌的棕色,嘴里喊着“像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平时好动的熙熙抓起绸带甩动,竟精准地跟上了音乐的强弱变化。最动人的是古诗配乐环节,沉默的晓雯将《游子吟》编成吉他弹唱版,在副歌处加入方言念白——这段创作后来成了年级文艺汇演的保留节目。演出时台下跟着哼唱的声浪,让我想起书中说的“情感共鸣是音乐教育的灵魂”。
  小组创编初期充满磕绊。男生小陈坚持用摇滚节奏配《春晓》,女生小林则主张古风旋律,争执到最后都拍了桌子。我连夜制定《创作分工指南》,引入“头脑风暴五分钟+匿名投票”机制。当他们最终用尤克里里弹出融合版《春晓》时,全班学生自发打起节拍。数学常年不及格的小杰负责敲击课桌节奏,指尖因用力而泛红。后来,他在周记里写道:“原来敲桌子也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这比解数学题有意思多了。”
  期末考核表像渐次点亮的彩灯:节奏视唱准确率从65%跃升至85%,欣赏分析题平均分提高18分。更震撼的是问卷调查:95%的学生勾 选“喜欢现在 的音乐课”,89%的学生认为小组创编让自己“敢想敢做”。有学生在反馈表里画了幅漫画:三个小人围着吉他,配文“原来我也能当周杰伦”。让我鼻尖发酸的是钢琴上不断出现的便签——“老师,下次试试用卡林巴琴教和弦吧?”“能不能用非洲鼓玩节奏游戏?”
  整理备课本时,我发现《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满是批注:波浪线标注的“体验式学习”旁,贴着学生自制的易拉罐沙锤照片;“情感驱动”段落间,夹着晓雯那首方言版《游子吟》的手稿。这些曾经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如今都变成了教室里的声响——是节奏游戏时的拍手声,是绘画课上画笔与纸的摩擦声,是午休后教室传来的不成调的哼唱。
  窗外的白玉兰又开了,课间总有学生抱着乐谱追着我问:“老师,今天玩什么音乐游戏?”那本躺在抽屉里的旧书,早已不是普通的理论著作,而是一团点燃课堂的火焰。它照亮的不仅是教案上的改进方案,而且是每个孩子本该拥有的音乐热情。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瞬间里——当理论走进教室,当书页上的铅字化作学生指尖的旋律,那些不期而遇的和声,才是教育最美的声响。
  如今再翻开《音乐教育心理学》,第127页的批注格外清晰:“所谓教育智慧,不过是把书本的光,折射成每个孩子眼里的星光。”而我知道,这场由阅读开启的教学突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