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项目化学习那扇窗

——《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的阅读实践

字数:1611 2025-07-16 版名:悦读

   □王 希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落地后,“情境”“活动”成了语文教学的高频词。站在讲台上,我常陷入迷茫:让学生分析《春望》的忧国情怀时,他们眼神里的疏离像一层薄冰;布置作文《记一次社会实践》,他们交上来的文字总带着模板化的生硬。那些写在书上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何才能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成长?
  直到那天,在书店邂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书脊上“心智的自由”五个字像磁石般吸住了我。书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创造性应对挑战”,忽然点破了我的困局——原来教学不是用知识点搭建牢笼,而是要为学生凿开一扇看向真实世界的窗。当读到“项目化学习不是西方模式的移植,而是扎根中国课堂的生长”时,我忍不住在书页边缘画了颗星星作标记。
  照着书中的项目规划表,我设计了“李白的时间胶囊”跨学科项目。在历史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把盛唐长安的地图搬进教室;音乐老师带来了编钟录音;美术老师组建了唐三彩烧制工坊。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史说李白”任务里的表现:平日连课文都懒得背诵的小宇,竟捧着《唐才子传》标注生僻字;在小组合作完成的《李白求职简历》里,学生用“待诏翰林(临时工)”“人生理想:济苍生,安社稷”这样的现代语言解构诗仙,史料考证的严谨与创意表达的鲜活让我看到了被传统课堂遮蔽的光芒。
  在“诗说李白”展示环节,教室变成了多元剧场。话剧小组借来历史组的唐装,在讲台上演起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写作《早发白帝城》的场景,当扮演李白的女生喊出“两岸猿声啼不住”时,后排男生突然用课桌敲出节奏进行伴奏;漫画小组把《将进酒》绘成四格漫画,醉酒的李白在他们笔下留起了朋克发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定格动画”组,用橡皮泥捏出月光下的酒壶,每帧画面都配着他们自己录制的吟诵声。看着这些作品,我忽然明白了书中说的“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不是要他们成为小诗人,而是让思维在跨界碰撞中舒展成独特的形状。
  项目化学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师的知识盲区。当学生在“泉水”项目中问起“趵突泉的地质构造”时,我这个语文老师只能尴尬地看向地理组的王老师。书里提到的“无边界工作坊”成了破局关键:我们几个学科老师围着一张长桌,地理老师用沙盘演示泉水形成,历史老师找出《水经注》里的泉文化记载,数学老师则带来流量计图纸,探讨如何用函数模型预测水量变化。
  记得设计“泉水文明记忆”子任务时,历史老师坚持要加入济南老城区的泉脉变迁,而我想侧重古诗中泉的意象。争到面红耳赤时,音乐老师突然播放了她录制的黑虎泉声,在叮咚水声里,我们忽然发现:地理的“泉脉”、历史的“泉史”、语文的“泉诗”,不正是同一条文化长河的不同支流吗?后来,我们设计的五个子任务,从地质密码到艺术交响,每个都扎根学科的核心,又向着跨界的海洋敞开。当数学组的流量模型被地理组用卫星云图验证时,那种学科壁垒消融的喜悦,让我想起书中说的“教师首先要成为跨学科学习者”。
  在“泉水文明记忆”任务里,那个用《老残游记》文本分析济南泉文化的女生,虽然标点用错了三处,但她把“家家泉水”与近代开埠史结合的视角,让历史老师在批注里连续写了三个“好”字;数学组那份预测枯水期的报告,公式推导有瑕疵,但地理老师在旁边批注“思路符合水文规律,建议结合1976年实测数据”。这种以“问题解决效度”为标尺的评价,让分数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丈量素养生长的刻度。
  邂逅这本书已近两年,书角被我翻得卷了边。那些在课堂上闪光的瞬间——学生为李白设计“时间胶囊”时争论不休的样子,跨学科工作坊里洒落的阳光与笑声,还有家长会上展示学生定格动画时家长们惊喜的表情——都让我确信:项目化学习不是教学技巧的翻新,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旅程。当我们在语文课堂里放进历史的坐标、数学的逻辑、艺术的表达,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共同体的搭建者,学生眼中的光就会变成燎原的星火。这或许就是书中所说的“中国智慧”: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古今教育的活水在真实的情境里,浇灌出心智自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