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语文课堂
——一位小学教师的微电影教学探索之旅
字数:1634
2025-07-16
版名:成长
□曹雪柏
清晨阳光斜照进教室,我握着教案,手心沁汗。五年级2班的课堂上,我激昂讲授着《少年中国说》,台下学生却无精打采——有的趴桌,有的呆望窗外,后排男生还偷偷玩文具。我反复强调“少年强则国强”,语调抑扬顿挫,回应却寥寥。忽然记起邻校老师分享的微电影教学案例,我迅速检索到青少年朗诵团演绎的《少年中国说》微电影。雄浑的鼓点响起,画面中身着汉服的少年列队诵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镜头扫过他们坚毅的脸庞、挥舞的手臂,展现长城、黄河的壮阔景象,教室瞬间安静了。
学生们的背不自觉地挺直,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诵读声与交响乐融为一体时,我看见几个女生眼里泛起光亮,最调皮的张明甚至跟着字幕小声跟读。播放结束的刹那,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平时总打瞌睡的王昊都激动地站起来:“老师,原来这篇课文这么酷!”
趁热打铁,我组织学生开展“少年说”主题讨论。“如果让你用一个画面代表少年中国,你会选什么?”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有的说要用航天火箭升空的画面,象征科技强国;有的提议用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将夺金的镜头,展现体育精神。
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意识到这部微电影不仅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他们内心的家国情怀。
初尝甜头后,我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将微电影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在教学《月是故乡明》时,我提前筛选了一部以乡村月夜为背景的微电影。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故乡月亮的词句,随后播放微电影。屏幕上,金黄的麦浪在月光下起伏,池塘倒映着皎洁明月,孩童们在月下嬉戏,炊烟袅袅升起。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课文中“小月亮”与“大月亮”的对比,通过画面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观影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故乡月色”分享会。平时不善表达的小宇主动举手:“电影里的月光让我想起外婆家的院子,夏夜我们在月光下乘凉,萤火虫飞来飞去,和课文里写的一样美!”孩子们结合影片与生活经历,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心中的月色,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具象的画面。在这样的氛围中,课文背诵变得水到渠成,不少学生甚至能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随着微电影教学的深入,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创作微电影。在学完《景阳冈》后,我在班级中开设了一个“水浒小剧场”栏目。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水浒传》中自己熟悉的章节改编成微电影剧本。学生们热情高涨,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情节、分配角色。
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如何设计合适的台词和动作。我适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思考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经过一星期的努力,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剧本创作。这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通过创作微电影,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微电影的引入改变了教学模式,重塑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在五年级下册《汉字真有趣》单元中,我鼓励学生用微电影探索汉字奥秘。他们化身“小仓颉”,用黏土做甲骨文、拍活字印刷过程,还以动画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更动人的是实践延伸。学完《太阳》《松鼠》等说明文后,我组织“小小科普宣传员”进行微电影创作,家长孩子共同查资料,用镜头展示水循环、光合作用,有的家庭还设置实验场景进行演示。家长陈女士感慨:“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写脚本比单纯辅导作业有意义,孩子喜欢这样的别样作业。”这些作品在校园展播时,孩子们既巩固了说明方法,又体会到了合作乐趣,微电影成为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当光影与课本里的文字相遇,语文课堂便成了一方充满魔力的天地。在这方光影流转的课堂里,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故事的解读者、创作者和传播者。这场与微电影相伴的教学探索之旅,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之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创新的每一步尝试,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
清晨阳光斜照进教室,我握着教案,手心沁汗。五年级2班的课堂上,我激昂讲授着《少年中国说》,台下学生却无精打采——有的趴桌,有的呆望窗外,后排男生还偷偷玩文具。我反复强调“少年强则国强”,语调抑扬顿挫,回应却寥寥。忽然记起邻校老师分享的微电影教学案例,我迅速检索到青少年朗诵团演绎的《少年中国说》微电影。雄浑的鼓点响起,画面中身着汉服的少年列队诵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镜头扫过他们坚毅的脸庞、挥舞的手臂,展现长城、黄河的壮阔景象,教室瞬间安静了。
学生们的背不自觉地挺直,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诵读声与交响乐融为一体时,我看见几个女生眼里泛起光亮,最调皮的张明甚至跟着字幕小声跟读。播放结束的刹那,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平时总打瞌睡的王昊都激动地站起来:“老师,原来这篇课文这么酷!”
趁热打铁,我组织学生开展“少年说”主题讨论。“如果让你用一个画面代表少年中国,你会选什么?”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有的说要用航天火箭升空的画面,象征科技强国;有的提议用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将夺金的镜头,展现体育精神。
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意识到这部微电影不仅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他们内心的家国情怀。
初尝甜头后,我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将微电影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在教学《月是故乡明》时,我提前筛选了一部以乡村月夜为背景的微电影。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故乡月亮的词句,随后播放微电影。屏幕上,金黄的麦浪在月光下起伏,池塘倒映着皎洁明月,孩童们在月下嬉戏,炊烟袅袅升起。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课文中“小月亮”与“大月亮”的对比,通过画面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观影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故乡月色”分享会。平时不善表达的小宇主动举手:“电影里的月光让我想起外婆家的院子,夏夜我们在月光下乘凉,萤火虫飞来飞去,和课文里写的一样美!”孩子们结合影片与生活经历,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心中的月色,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具象的画面。在这样的氛围中,课文背诵变得水到渠成,不少学生甚至能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随着微电影教学的深入,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创作微电影。在学完《景阳冈》后,我在班级中开设了一个“水浒小剧场”栏目。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水浒传》中自己熟悉的章节改编成微电影剧本。学生们热情高涨,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情节、分配角色。
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如何设计合适的台词和动作。我适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思考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经过一星期的努力,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剧本创作。这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通过创作微电影,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微电影的引入改变了教学模式,重塑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在五年级下册《汉字真有趣》单元中,我鼓励学生用微电影探索汉字奥秘。他们化身“小仓颉”,用黏土做甲骨文、拍活字印刷过程,还以动画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更动人的是实践延伸。学完《太阳》《松鼠》等说明文后,我组织“小小科普宣传员”进行微电影创作,家长孩子共同查资料,用镜头展示水循环、光合作用,有的家庭还设置实验场景进行演示。家长陈女士感慨:“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写脚本比单纯辅导作业有意义,孩子喜欢这样的别样作业。”这些作品在校园展播时,孩子们既巩固了说明方法,又体会到了合作乐趣,微电影成为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当光影与课本里的文字相遇,语文课堂便成了一方充满魔力的天地。在这方光影流转的课堂里,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故事的解读者、创作者和传播者。这场与微电影相伴的教学探索之旅,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之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创新的每一步尝试,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