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美术课的心灵觉醒
□ 刘新元
字数:1387
2025-07-16
版名: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刚工作时的我曾固执地认为,课堂就是将专业知识与绘画技巧精准传递给学生的场所。直到那堂《色彩构成》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骤雨,浇醒了我对教育的固有认知。
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大量名家作品——从梵高浓烈奔放的色彩,到莫奈细腻柔和的光影,不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还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我设想学生们会在我的引导下,为色彩的奥秘发出惊叹,继而在创作中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灵感。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讲解色彩的冷暖对比,展示那些经典画作时,台下学生大多眼神游离。当我提出让大家结合理论分析一幅画作时,只有寥寥数人回应,气氛异常沉闷。公开课结束后,我满心失落,甚至有些愤怒,觉得学生们辜负了我的努力。
带着困惑和不甘,我开始反思。这时,我读到了《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关于“润泽课堂”的描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混沌的思绪。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课堂就像一个封闭的盒子,只有我在自顾自地表演,却忽略了学生们作为鲜活个体的独特感受。
我决定做出改变。在接下来的课堂里,我尝试尊重每个班级独特的“气息”。有个班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充满表现欲,我便将课堂设计成色彩辩论会,以“冷色调与暖色调哪个更能表达情感”为主题,让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与辩论。学生们瞬间热情高涨,在激烈的辩论中,他们对色彩的理解远超我的预期。
还有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内敛、安静,我便调整策略,带他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捕捉自然中的色彩。我们坐在学校的花园里,观察树叶从嫩绿到深绿的渐变,感受花朵红与黄的碰撞。学生们静静地观察、记录,用画笔描绘眼中的色彩世界,我看到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专注与热爱,与课堂上的感受截然不同。
不仅班级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在一次以“城市印象”为主题的绘画创作课上,大部分学生都描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但有个学生的画作却与众不同:他画的是城市角落的一个破旧小巷,墙面斑驳,颜色灰暗,只在巷口有一抹微弱的阳光。看到这幅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符合“城市印象”应有的积极向上,准备匆匆略过。但想起书中所说的“异向交往”,我还是决定倾听他的想法。
他轻声说:“老师,城市里不只有光鲜亮丽的地方,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也有自己的故事。那抹阳光虽然微弱,却让我觉得还有希望。”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原来我差点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错过了一个如此独特且充满情感的表达。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无论是课堂上的发言,还是他们在绘画中无声的倾诉。
在课堂上,我努力关注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当看到有学生面对画纸迟迟不动笔、满脸焦虑时,我会轻轻走到他身边,耐心询问,鼓励他大胆尝试;当发现有学生完成作品后眼神中透露出期待时,我会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当听到学生对某幅作品有独特见解时,我会和他们一起深入探讨,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绽放……
慢慢地,我发现课堂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敢于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笑声、讨论声,也有了更多令人惊喜的创意作品。
我开始明白,美术课堂不该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碰撞,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润泽之地。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语言,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绽放出独特光彩——这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