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堂何必“一帆风顺”

□曾 刚

字数:1464 2025-07-16 版名:成长
  为满足市级教研活动需求,学科组一位老师要上对外展示的公开课。备课组和磨课团队已反复打磨,这次还召集全校语文教师听课献策,力求呈现优质好课。课上,他提了个问题,几十秒无人回应,场下老师面面相觑。课后他坦言:“好尴尬,学生都不会,没一个举手,我好无助,快崩溃了。”一些听课的同事也纷纷表示赞同,说这个环节要改改,老师提的问题可能太难了,需要换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好让学生能够答上来,不至于冷场。
  各位骨干教师轮番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声此起彼伏。我在一旁默默反思: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这么“顺利”吗?真的需要像表演一样流畅吗?真的不能等一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好好思考一下吗?
  中小学教师对公开课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说公开课是表演出来的,有人说公开课是虚假的。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或许就如这些人所说,我们的公开课缺失了太多真实的东西,大家都在制造“一帆风顺”的“完美课堂”。在这些“完美课堂”里,连学生真实的思考、课堂上真实的等待都不敢有,难怪有人建议要取消公开课,不信任公开课。
  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一帆风顺”的课堂可能意味着什么?
  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教学内容没有难度;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教学目标没有梯度;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学生不用深度思考;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教师没有深度备课;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
  其实,好的课堂不必“一帆风顺”,甚至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障碍,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让学生的思维收获挑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阶。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常识与文本内容的矛盾——课文描述了巴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但根据常识,鸟类通常晨出暮归。教师可以提问:“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解决,学生必须深度理解、深度思考,需结合文本理解“独木成林的大榕树食物丰富(虫子、果子、嫩叶)”“当地人们保护意识强(不许捕鸟)”等细节,以及自然规律(大环境食物充足时,鸟类可能无需远飞),综合分析“鸟的天堂”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因素,最终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再比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课文说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目前是遥远的事情,但现在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太空移民技术,如马斯克的“星舰计划”。如果未来人类真的能大规模移民火星,我们还需要保护地球吗?为什么?
  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可能需要厘清两组思维矛盾点:
  矛盾一:现有认知与科技发展的冲突。需结合课文写作背景与现实科技,分析保护地球的核心——即使未来能移民,地球仍是人类的起源地、生命摇篮,且太空移民的技术、资源成本极高,保护地球仍是更现实的选择。
  矛盾二:个体责任与未来可能性的关系。需讨论如果大家都等移民火星,现在就不保护地球,会发生什么。比如,生态崩溃加速,可能等不到移民技术成熟,理解保护地球不仅是为现在,更是为未来争取时间。
  这些提问通过制造文本与常识的矛盾、行为习惯的前后不一、结果与过程的价值冲突,迫使学生调动文本细节、生活经验、逻辑推理甚至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冲突。学生需经历困惑—分析—论证—结论的思维过程,即使看起来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即使课堂上可能面临“冷场”,但最终能帮助学生实现从“低阶记忆”到“高阶思辨”的能力进阶,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
  诸如此类的“课堂冲突”还有很多,而冲突的关键在于教师改变观念,让自己的教育认知持续迭代与进化。
  放下“一帆风顺”,则“好课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