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转化路径
——基于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的实证分析
字数:1694
2025-07-13
版名:知行
□刘钰慧
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初中生“不及格率”为14.5%。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忽略学生个体差异,使得体质薄弱的学生群体长时间处于边缘化境地。借助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机制来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分层教学可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动态评价可实时追踪学生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这两者结合运用于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望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某初中两个初一年级班级,随机将其中一个班级设为实验班(40人),另一个班级设为对照班(40人)。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确定两个班级中的体质健康薄弱生,其中实验班薄弱生15人,对照班薄弱生16人。薄弱生的界定标准为:体质健康测试总分低于60分,且在耐力、力量、速度等主要身体素质指标上表现较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生体质健康、分层教学、动态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法:此次实验的周期设定为一个学期,包含20周时间,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依据统一规划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开展课程教学,实验班运用分层教学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测试,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把实验班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是基础较好且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是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是体质健康较为薄弱的学生。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制订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比如在力量训练方面,A层学生开展专项力量训练,目的在于提升上肢与下肢力量;B层学生进行基础体能训练,重点关注体能的全面提高;C层学生先从慢跑和快走入手,然后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动态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于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进程当中每隔4周以及实验结束之后,分别对学生展开体质健康测试,测试项目覆盖形态指标、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以及力量素质等,依据测试结果,适时对学生的分层状况以及教学策略作出调整。比如C层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有较大提升,那么就将其调整至B层。
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从统计数据看,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薄弱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都有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班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班。这表明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身体素质,结果显示,实验班在肺活量、5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班(P〈0.05)。
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关注薄弱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其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动态评价以学生发展变化为中心,同时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议
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转化工作,把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体系之内,制订出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方案。强化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对于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的认知程度与应用能力,促使教师更加科学地依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信息和动态评价机制,其应用范围不应局限于体育教学,还可与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以此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培育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以及习惯,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未来的相关研究可增加样本的数量,延长实验周期,探寻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应用成效。
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初中生“不及格率”为14.5%。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忽略学生个体差异,使得体质薄弱的学生群体长时间处于边缘化境地。借助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机制来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分层教学可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动态评价可实时追踪学生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这两者结合运用于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望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某初中两个初一年级班级,随机将其中一个班级设为实验班(40人),另一个班级设为对照班(40人)。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确定两个班级中的体质健康薄弱生,其中实验班薄弱生15人,对照班薄弱生16人。薄弱生的界定标准为:体质健康测试总分低于60分,且在耐力、力量、速度等主要身体素质指标上表现较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生体质健康、分层教学、动态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法:此次实验的周期设定为一个学期,包含20周时间,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依据统一规划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开展课程教学,实验班运用分层教学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测试,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把实验班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是基础较好且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是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是体质健康较为薄弱的学生。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制订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比如在力量训练方面,A层学生开展专项力量训练,目的在于提升上肢与下肢力量;B层学生进行基础体能训练,重点关注体能的全面提高;C层学生先从慢跑和快走入手,然后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动态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于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进程当中每隔4周以及实验结束之后,分别对学生展开体质健康测试,测试项目覆盖形态指标、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以及力量素质等,依据测试结果,适时对学生的分层状况以及教学策略作出调整。比如C层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有较大提升,那么就将其调整至B层。
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从统计数据看,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薄弱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都有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班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班。这表明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身体素质,结果显示,实验班在肺活量、5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班(P〈0.05)。
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关注薄弱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其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动态评价以学生发展变化为中心,同时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议
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初中体质健康薄弱生的转化工作,把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体系之内,制订出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方案。强化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对于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的认知程度与应用能力,促使教师更加科学地依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信息和动态评价机制,其应用范围不应局限于体育教学,还可与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以此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培育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以及习惯,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未来的相关研究可增加样本的数量,延长实验周期,探寻分层教学以及动态评价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