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融合创新路特色课程实践育英才

□吴莉平

字数:1894 2025-07-13 版名:知行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STE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班“3+1”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讨STEM教育理念在中学阶段的创新实践。本文重点分析《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机会》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为《陕西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推进提供实践参考。
   教学设计分析与行动计划落实
  1.教学理念与目标设计
  新课标理念落地:课程以“情境为载体、技能为纽带、任务为指向、活动为路径”,通过“议中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优化心智、培养核心素养,实现“全面人格养成”目标。
  跨学科融合主线:以“面对错误—驾驭错误”为主线,整合心理学(成长型思维训练)、生物学(实验误差分析)、工程学(项目失败复盘)、数学(数据误差计算)等学科知识,通过话题分享、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活动任务,训练学生将错误转化为学习机会的能力。
  2.教学流程与STEM元素渗透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出示钱学森语录“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采用互动设疑方式导入,引发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探索学习的兴趣。
  研习一:学会正确面对错误,多学科案例支撑
  语言学与哲学渗透:出示《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引导学生从语言学释义切入,探讨“错误认知”的哲学本质。
  生物学与心理学结合:列举爱迪生发明电灯(尝试千余种材料失败)、爱因斯坦的成长故事(失败是进行过程中的成功),结合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模型,分析“错误承受力”对科学探究的影响。同步引入钱学森班生物实践项目《微重力环境下的小鼠血栓监测实验》中的误差记录,让学生从生物学实验数据偏差中理解“错误是科学探究的必然环节”。
  研习二:驾驭错误的力量,STEM项目化实践
  工程学与数学应用:开展“小小科学家错误分析会”,以钱学森班学生自主探究的《智能灌溉系统优化》项目为例,要求学生分组复盘实验中出现的传感器数据误差(数学分析)、灌溉逻辑漏洞(工程思维),用思维导图梳理错误成因,并提出技术改进方案(如调整传感器安装角度、优化算法模型),引导学生从工程学角度思考“错误在技术迭代中的价值”,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错误对认知成长的意义”,实现与心理学的融合。
  跨学科方法提炼:通过“错误分析四步法”(正确面对→理性分析→提出措施→终身成长),将心理学的“积极自我暗示”与STEM的“工程迭代思维”结合,形成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实践创新与行动计划实施路径
  该课程通过设计跨学科生物实践活动,将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和数学分析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分析《微重力环境下的小鼠血栓监测实验》时,学生需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实验操作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用数学方法计算数据标准差,判断误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工程学视角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优化流程以减少错误;借助心理学的成长型思维,反思团队在错误处理中的情绪管理与认知偏差。
  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和设计思维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错误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思维导图对实验中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跨学科整合实践方面,课程将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在分析实验错误时,学生不仅需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还要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数据误差,并从心理学角度反思个人和团队在错误处理中的表现。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为推动STEM教育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典型案例和实践参考。
  课程实施效果与行动计划推进启示
  通过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我们发现学生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首先,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得到明显提升,能够更积极地看待和处理错误。其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所增强,在后续的实践项目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最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改善。
  将STEM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改善。通过设计真实的跨学科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未来中学STEM教育的一点感悟: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课程开发,促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提升其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性和体验性学习机会;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