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助力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实践
□ 种红纲
字数:1594
2025-07-13
版名:教育理论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追求之一,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滞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双师课堂”为破解农村学校教学难题带来契机。“双师课堂”技术借助相关软硬件设备,通过跨教室或跨学校的音视频互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直播教学、名师课堂在线观摩、远程网络教研等常见应用场景,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受益面,解决贫困或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本文聚焦“双师课堂”助力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实践,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提供参考。
一、“双师课堂”的实践进程
1.试点启动,搭建教学新桥梁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电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区电教中心”)遵循“统筹协调、试点先行”原则,在南街小学进行“双师课堂”试点,购置移动一体机等设备,依托扶智平台构建起教学体系。在首场云端互动直播教学中,南街小学携手红军小学、涧峪口小学、东阳小学,聚焦音乐、科学这两门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科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张瑾老师精选豫剧选段,以专业讲解与精彩示范,让学生沉浸于传统音乐的醇厚韵味中,点燃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科学课堂上,郭娜老师精心设计实验环节,引导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记录。跨越空间的教学联动,不仅为农村学生打开了接受优质教育的窗口,更搭建起城乡学校交流的桥梁,迈出了教育均衡的坚实步伐。
2.多维优化,增强教学实效性
( 1)课程内容定制化。深入农村学校调研师资状况、学生学习水平及教学需求,实现按需送教。例如,针对英语学科的口语训练短板,增加实用口语场景训练;结合农村学校场地优势,设计特色体育课程,使教学内容精准适配农村学校教学需求。
( 2)教学安排制度化。与参与学校协同规划,将“双师课堂”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固定上课时间与专用场地,配备设备齐全,确保教学有序开展,与其他教学活动无缝衔接。
( 3)技术保障精细化。持续升级设备,采用高清摄像头提升画面清晰度,提升网络带宽保证传输流畅,优化直播效果,让师生在“双师课堂”中畅享高效互动体验。
3.观摩共享,促进经验辐射推广
为推动“双师课堂”深度发展,区电教中心组织观摩交流活动。马思钰老师的《变形的魅力》以生活现象为钥,开启学生观察、思考与创新之门;孔利红老师的《买文具(小数乘整数)》巧设情境,助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全方位展现“双师课堂”的魅力。
在交流环节中,主讲教师倾囊相授,从设备操作技巧到教学流程把控,从常见问题应对到教学策略运用,一一详细讲解。观摩教师积极提问、热烈研讨,汲取宝贵经验。此次活动打破学校壁垒,促进区域教育智慧的交融,为“双师课堂”推广筑牢根基。
二、“双师课堂”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深远影响
1.资源汇聚,拓宽知识视野
以往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开展受限于资源匮乏、学生认知视野狭窄。“双师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汇聚城区优质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农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2.方法革新,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多依赖单向灌输,学生兴趣较弱。在“双师课堂”中,主讲教师带来的新颖教学方法,如音乐鉴赏与实践融合、体育游戏化竞技,打破了课堂沉闷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引领成长,提升教师能力
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长期面临专业成长困境。“双师课堂”搭建起城乡教师合作平台,乡村教师在助教过程中学习先进理念与技能,通过交流研讨解决教学困惑,在主讲教师帮扶下持续进步,逐步成长为教学骨干,为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蓄力。
“双师课堂”为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带来资源、方法与师资的全面提升。未来,区电教中心需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与设施保障,强化教师培训体系,让“双师课堂”在更多农村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农村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实现教育公平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电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