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研究
□赵 艳
字数:1419
2025-07-13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启蒙关键期,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聚焦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系统梳理活动优化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理论界定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聚焦于数感、量感、应用意识的初步培养。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以特定主题为线索,整合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优化路径
1.精准锚定素养目标,强化活动设计的指向性
精准锚定素养目标的关键,是将核心素养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教师需梳理小学低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如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根据活动主题特点,将这些素养拆解为与活动内容直接关联的学习目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现有布局,提出让教室更美观、更温馨的任务,同时明确三个细化目标,即能识别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能选择合适位置摆放,能统计每种装饰材料的数量并进行记录。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关注目标落实情况。活动结束后,学生展示设计图并讲解思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判断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这样的细化设计,活动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
2.融合生活场景选材,提升活动内容的适切性
融合生活场景选材是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从他们熟悉的场景中挖掘活动素材。以“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不同区域,让学生对哪里需要装饰、怎么装饰更好看有初步感知。接着,教师提出“设计元旦主题教室装饰图”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现设计、装饰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完成任务。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需要聚焦合作能力、思维过程和生活应用等核心素养,设计涵盖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家长反馈的评价工具,全面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设计课堂观察表,重点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分工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设计学生自评卡,包含“我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我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我觉得自己哪里做得好”三个评价维度,让学生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自评;向家长发放家庭反馈单,请家长评价孩子对设计图表述的清晰程度。汇总各项评价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评。通过过程性记录和反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了更具体的表现。
研究显示,通过精准锚定素养目标、融合生活场景选材、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活动目标模糊、内容单一、教师主导性过强、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促进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更注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将理论策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增强了对一线教学的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长庆八中)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理论界定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聚焦于数感、量感、应用意识的初步培养。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以特定主题为线索,整合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优化路径
1.精准锚定素养目标,强化活动设计的指向性
精准锚定素养目标的关键,是将核心素养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教师需梳理小学低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如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根据活动主题特点,将这些素养拆解为与活动内容直接关联的学习目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现有布局,提出让教室更美观、更温馨的任务,同时明确三个细化目标,即能识别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能选择合适位置摆放,能统计每种装饰材料的数量并进行记录。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关注目标落实情况。活动结束后,学生展示设计图并讲解思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判断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这样的细化设计,活动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
2.融合生活场景选材,提升活动内容的适切性
融合生活场景选材是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从他们熟悉的场景中挖掘活动素材。以“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不同区域,让学生对哪里需要装饰、怎么装饰更好看有初步感知。接着,教师提出“设计元旦主题教室装饰图”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现设计、装饰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完成任务。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需要聚焦合作能力、思维过程和生活应用等核心素养,设计涵盖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家长反馈的评价工具,全面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设计教室装饰图”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设计课堂观察表,重点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分工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设计学生自评卡,包含“我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我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我觉得自己哪里做得好”三个评价维度,让学生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自评;向家长发放家庭反馈单,请家长评价孩子对设计图表述的清晰程度。汇总各项评价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评。通过过程性记录和反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了更具体的表现。
研究显示,通过精准锚定素养目标、融合生活场景选材、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活动目标模糊、内容单一、教师主导性过强、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促进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更注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将理论策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增强了对一线教学的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长庆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