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赋能乡村思政教育
□ 何立新
字数:1704
2025-07-13
版名:理论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村庄孕育了民族的禀赋特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把丰富的乡土资源用好、用活,让它们真正走进乡村思政课堂,帮助孩子们塑造好品格、培养家国情怀,是提升乡村思政课效果的重要途径。
乡土资源的价值根基
乡土资源并非教学素材的简单补充,其价值深植于乡村教育的本质规律与思政育人的核心使命。
贴近孩子的生活,教育更自然有效。就像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知识要和孩子的经验联系起来。爷爷奶奶讲的老话、田里干活的技艺、祠堂里的老规矩、过节时的热闹场景,这些就是他们最熟悉、最生动的生活课堂。教育要从生活里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思政课要是脱离了孩子们生活的乡土环境,就容易变得空洞、不接地气。
响应国家需求,培养家乡建设者。新时代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需要真心热爱家乡、愿意建设家乡的“新农人”。乡土资源里藏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孩子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最好教材。乡村思政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为国家贡献力量。
破解乡村思政课的难题,化劣势为优势。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思政课常面临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的挑战,也面临着与当地生活疏离、教学内容悬浮、学生情感认同薄弱等现实困境。其实,乡土资源恰恰是乡村学校独特的优势,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老桥古井、口口相传的故事、乡贤能人的事迹、家乡的特色物产,都是独一无二、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宝库。把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能让课本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使思政课从“云端”落到“心间”,变得可亲、可见、可感,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实现乡土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需超越理念倡导,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使其在课堂内外焕发蓬勃生机。
用心挖掘,系统整理,建好资源库。由县教研部门牵头,组织学校联合地方文化馆,对当地的乡土资源来一次全面的“摸底”。将挖掘成果按思政课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形成图文并茂、动态更新的“乡土思政教育资源库”,为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教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把课堂搬到现场去,思政课要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可以把课堂搬到村里的老祠堂、特色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比如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讲革命故事,在传统手工作坊体验什么是工匠精神,在丰收的稻田边讨论粮食安全和党的惠农政策,让书本知识在真实场景里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带着问题做项目,设计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小任务”,比如“寻找家乡的红色足迹”“我为家乡的非遗代言”“设计一条家乡生态旅游路线”等,让孩子们自己去调查、采访、实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锻炼能力,培养责任感。讲好家乡小故事,鼓励孩子们去收集、讲述“爷爷的奋斗故事”“村里的老规矩”“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等,把大道理变成身边真实、有情感的个人故事和家乡故事,在分享和倾听中强化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要强化数字赋能,制作乡土微纪录片、建立在线资源平台,使乡土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焕发魅力。
协同育人,构建乡土化“大思政”共同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把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能力作为乡村思政教师的核心素养,定期组织专题研修、案例研讨、实地考察,鼓励教师成为“乡土研究者”,支持其开展相关小课题研究。引入多元力量,建立“乡土思政导师”库,聘请熟知地方文史的老教师、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优秀村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或实践指导者,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获取智力与资源支持。改革评价机制,将乡土资源利用的实效性纳入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乡土情境中展现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探索使用成长档案袋、实践报告等多维度评价方式。
乡土资源是乡村思政课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是塑造其独特魅力的“深厚沃土”。只有真正弯下腰来,倾听这片土地的声音,把思政课的根深深扎进乡土资源的土壤里,乡村学校的思政课堂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为乡村学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
乡土资源的价值根基
乡土资源并非教学素材的简单补充,其价值深植于乡村教育的本质规律与思政育人的核心使命。
贴近孩子的生活,教育更自然有效。就像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知识要和孩子的经验联系起来。爷爷奶奶讲的老话、田里干活的技艺、祠堂里的老规矩、过节时的热闹场景,这些就是他们最熟悉、最生动的生活课堂。教育要从生活里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思政课要是脱离了孩子们生活的乡土环境,就容易变得空洞、不接地气。
响应国家需求,培养家乡建设者。新时代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需要真心热爱家乡、愿意建设家乡的“新农人”。乡土资源里藏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孩子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最好教材。乡村思政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为国家贡献力量。
破解乡村思政课的难题,化劣势为优势。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思政课常面临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的挑战,也面临着与当地生活疏离、教学内容悬浮、学生情感认同薄弱等现实困境。其实,乡土资源恰恰是乡村学校独特的优势,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老桥古井、口口相传的故事、乡贤能人的事迹、家乡的特色物产,都是独一无二、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宝库。把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能让课本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使思政课从“云端”落到“心间”,变得可亲、可见、可感,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实现乡土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需超越理念倡导,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使其在课堂内外焕发蓬勃生机。
用心挖掘,系统整理,建好资源库。由县教研部门牵头,组织学校联合地方文化馆,对当地的乡土资源来一次全面的“摸底”。将挖掘成果按思政课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形成图文并茂、动态更新的“乡土思政教育资源库”,为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教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把课堂搬到现场去,思政课要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可以把课堂搬到村里的老祠堂、特色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比如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讲革命故事,在传统手工作坊体验什么是工匠精神,在丰收的稻田边讨论粮食安全和党的惠农政策,让书本知识在真实场景里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带着问题做项目,设计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小任务”,比如“寻找家乡的红色足迹”“我为家乡的非遗代言”“设计一条家乡生态旅游路线”等,让孩子们自己去调查、采访、实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锻炼能力,培养责任感。讲好家乡小故事,鼓励孩子们去收集、讲述“爷爷的奋斗故事”“村里的老规矩”“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等,把大道理变成身边真实、有情感的个人故事和家乡故事,在分享和倾听中强化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要强化数字赋能,制作乡土微纪录片、建立在线资源平台,使乡土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焕发魅力。
协同育人,构建乡土化“大思政”共同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把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能力作为乡村思政教师的核心素养,定期组织专题研修、案例研讨、实地考察,鼓励教师成为“乡土研究者”,支持其开展相关小课题研究。引入多元力量,建立“乡土思政导师”库,聘请熟知地方文史的老教师、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优秀村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或实践指导者,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获取智力与资源支持。改革评价机制,将乡土资源利用的实效性纳入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乡土情境中展现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探索使用成长档案袋、实践报告等多维度评价方式。
乡土资源是乡村思政课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是塑造其独特魅力的“深厚沃土”。只有真正弯下腰来,倾听这片土地的声音,把思政课的根深深扎进乡土资源的土壤里,乡村学校的思政课堂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为乡村学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