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
——安康紫阳县教共体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字数:1409
2025-07-09
版名:视点

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冯兴城
当陕西省安康市第七届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的闪光灯聚焦在领奖台时,紫阳县高桥镇中心小学学生李雨墨胸前的校徽与队友“紫阳小学”的标志相映成趣,如同两片青翠的富硒茶叶在沸水中舒展——这个来自乡村的男孩以全市二等奖的成绩,改写了紫阳乡村学校无缘科创赛事奖牌的历史。此刻,领奖台上跃动的不仅是两个孩子的笑容,更是紫阳教育生态革新的生动画面。
在北纬32°的秦巴褶皱带间,紫阳县80所中小学如星子散落云海。面对“教师难留、质量难提、学生难稳”的三重困境,2024年冬,这片曾被茶马古道驼铃唤醒的土地,以教共体建设为支点,撬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全县学校按照“1个核心校+若干成员校”模式,8个义务教育教共体如同8条根系,将核心校与成员校编织成共生网络,让“管理共进、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文化共融、考核共评”(以下简称“五共”)的活水,浸润每所乡村学校的教育土壤。
在蒿坪镇双星小学的晨光里,琅琅书声见证着蜕变奇迹。昔日“教师留不住、学生往外走”的困境,在教共体的“五共”机制下悄然逆转。核心校派驻的优秀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如同火种,在乡村校园播撒教育智慧;双星小学教师赴核心校跟岗学习的足迹,串起了双向赋能的成长引擎。如今的校园里,42名回流生的笑脸,成为“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高滩镇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徐合的成长之路,是教共体“造血”功能的生动写照。在教共体“师徒结对”的滋养中,紫阳县第二小学省级教学能手张茜一对一地悉心指导,如同春日细雨,无声润泽着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当徐合被确定为省级教学能手培养对象时,折射出的是全县教育图景的深刻变化:在紫阳县最新一批56名教学能手获奖者中,乡村教师占比跃升至46%;在6名省级跃动的教学能手培养对象中,乡村教师更是占据一半。这些数字背后,是教共体为教师精心搭建的成长阶梯,也是紫阳县教共体改革成效的缩影。
教共体改革如春风化雨,悄然润泽紫阳教育的城乡版图,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在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组织的红色研学中,少年们的足迹穿梭于汉王镇五马乡农会展览馆,他们在斑驳史料间触摸历史脉搏,让家国情怀生根发芽;在毛坝中学教共体艺术节的聚光灯下,麻柳镇学子以铿锵鼓点演绎《景阳冈》,传统戏曲的精魂在城乡少年的同频共振中被唤醒,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新生;在红椿镇九年制学校教共体磨课活动中,老师们将乡土记忆与数字叙事巧妙融合,这份凝结集体智慧的创新教案成为跨校教研典范;在向阳镇九年制学校教共体篮球联赛上,界岭镇队员为洄水镇学生包扎伤口,友谊第一的体育精神这一刻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在紫阳中学初中部的云端备课室内,跨越山水的思维火花昼夜迸溅,五校教师用智慧星火编织着优质教育的经纬网……这些充满温度的教育实践,勾勒出城乡教育同频共振的美丽画卷。当城乡学校打破物理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当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在课堂相遇,教育的深层价值如同紫阳富硒茶般,在时光沉淀中愈发醇厚。
站在秦巴之巅俯瞰,紫阳县8个义务段教共体宛如8颗璀璨的星辰,在城乡教育的天空中编织成网。这张以“共”为底色的教育网络,编织的是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尊严,更是教育共富的时代答卷。下一步,紫阳县将继续深化教共体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着力破解深层次融合难题,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加速迈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