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内治”逻辑
□元 一
字数:1388
2025-07-09
版名:声音
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属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会异化师生家校关系,加重学生与家长负担,损害教育质量与行业声誉,破坏教育公平,恶化教育生态,是教育治理的重难点。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令禁止教师组织、参与有偿补课等行为;2023年8月,《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将“中小学在职教师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列为“从重处罚”情形,强力推进治理工作。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积极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个别教师受利益驱使,将有偿补课转为隐蔽的“地下”活动,引发家长和群众不满。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学校在治理中存在作为不足的问题,仅以形式化的师德培训和承诺书签署应付了事,缺乏实质性举措,致使校内治理效果不佳。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虽然发生在节假日、8小时以外,但绝不是教师的“私事”,学校不能“不知道”,更不能当“没事人”。中小学校要祛除“不该管”“管不着”的错误认知,肩负起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内部综合治理,杜绝本校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为优质、更加公平的教育。
一是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基础题”。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参与有偿补课的教师校外“狂奔”,校内很可能“躺平”。因此,中小学校要强化“课比天大”的基本认知,基于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完善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规范广大教师的谈心谈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且高质量开展,从而挤兑个别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的精力“配额”,让更多教师在“实打实”的常规工作中充实完善自我、实现精神成长。
二是念好师德师风建设“常”字诀。要“功”在细微,“养”在平时,念好“常”字诀,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讲好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晒”出普通教师的精彩瞬间和暖心小事,明确学校师德师风的评价取向,营造见贤思齐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实施时评、周评、月评、学期评、学年评等考评机制,实行差异性、过程性、动态化评价,为每位教师“画像”。要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纳入师德师风考评“一票否决”条款,对故意非零起点教学、教学敷衍等行为说“不”。
三是推进学困生辅导“常态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中小学校要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施更为积极的学困生辅导机制,增加校内无偿辅导供给,满足学生个别辅导需求,实现补缺补差在校内落实。条件允许的话,可设置个别辅导教室,为个别辅导、无偿辅导提供必要条件。可尝试大小课、长短课结合,恢复自习课,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同时,借助AI技术,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常态化。
四是织密“内治”监督网。学校需将“双减”“五项管理”及有偿补课治理要求传达到位,强化教师纪律意识,促使其自觉抵制有偿补课。同时,通过多渠道公开政策与举报方式,开通“随手拍”等功能,建立快速处置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构建“不敢补”“不能补”的监督体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细做实“内治”功课,构建基于“双减”的师德师风建设新常态,不断增加学困生转化资源供给,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才能“有治”“能治”,中小学校也会因此走上健康、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积极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个别教师受利益驱使,将有偿补课转为隐蔽的“地下”活动,引发家长和群众不满。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学校在治理中存在作为不足的问题,仅以形式化的师德培训和承诺书签署应付了事,缺乏实质性举措,致使校内治理效果不佳。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虽然发生在节假日、8小时以外,但绝不是教师的“私事”,学校不能“不知道”,更不能当“没事人”。中小学校要祛除“不该管”“管不着”的错误认知,肩负起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内部综合治理,杜绝本校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为优质、更加公平的教育。
一是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基础题”。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参与有偿补课的教师校外“狂奔”,校内很可能“躺平”。因此,中小学校要强化“课比天大”的基本认知,基于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完善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规范广大教师的谈心谈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且高质量开展,从而挤兑个别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的精力“配额”,让更多教师在“实打实”的常规工作中充实完善自我、实现精神成长。
二是念好师德师风建设“常”字诀。要“功”在细微,“养”在平时,念好“常”字诀,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讲好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晒”出普通教师的精彩瞬间和暖心小事,明确学校师德师风的评价取向,营造见贤思齐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实施时评、周评、月评、学期评、学年评等考评机制,实行差异性、过程性、动态化评价,为每位教师“画像”。要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纳入师德师风考评“一票否决”条款,对故意非零起点教学、教学敷衍等行为说“不”。
三是推进学困生辅导“常态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中小学校要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施更为积极的学困生辅导机制,增加校内无偿辅导供给,满足学生个别辅导需求,实现补缺补差在校内落实。条件允许的话,可设置个别辅导教室,为个别辅导、无偿辅导提供必要条件。可尝试大小课、长短课结合,恢复自习课,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同时,借助AI技术,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常态化。
四是织密“内治”监督网。学校需将“双减”“五项管理”及有偿补课治理要求传达到位,强化教师纪律意识,促使其自觉抵制有偿补课。同时,通过多渠道公开政策与举报方式,开通“随手拍”等功能,建立快速处置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构建“不敢补”“不能补”的监督体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细做实“内治”功课,构建基于“双减”的师德师风建设新常态,不断增加学困生转化资源供给,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才能“有治”“能治”,中小学校也会因此走上健康、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