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 “油麻地”

□刘家宝

字数:1236 2025-07-09 版名:悦读
  20世纪90年代初,我走上讲台,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说实话,我是有些不情愿的。当时的学校没有围墙,四周是农田和水塘。每到夜晚,校园里只有我的房间亮着一盏孤灯,让人不免生出一种身处荒野的孤独感。
  就在几近绝望的时候,我读了刚刚出版的《草房子》,走入了曹文轩笔下那所“油麻地小学”。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泪水也久久无法止住。对照这本书,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为自己平时的表现感到悔恨。
  “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的又显出一派华贵来……”同样是乡村小学,在作者眼中,“油麻地小学”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们,桑乔、蒋一轮、温幼菊、桑桑,等等,无不是鲜活可爱、朝气蓬勃的。而我,却一味地沉沦于个人痛苦,沉溺于生活得失,以至忽视了身边的美好,忘却了为师的职责。为此,我追悔不已,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振作起来,找到人生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
  我每天都能吹到来自乡野的清风,能在教室里嗅到窗外野花的芬芳,能展望广阔的田畴,能感受到火焰般炽热的童心,我为什么还要人为地设置一座心灵监狱呢?校园四周的各色庄稼,不正是绝佳的乡土教材吗?闯入课堂的一只公鸡,不正是一个巧妙的教育话题吗?漫漫长夜,不正是捧读名著的最佳时间吗?由于思想上的转变,我的眼中有了光彩,脸上有了笑容。我从那时起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逐渐成长,日益成熟。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温幼菊老师那首无词的歌。“咿呀……呀,咿呀……呀,咿呀……哟,哟……,哟哟,哟哟……”温幼菊老师在她的“药寮”里,反复吟唱这首无词的歌,身患怪病的少年桑桑依偎在她身旁,从歌声中感受安宁与温暖。温幼菊老师用她和奶奶的故事感染着桑桑,用“桑桑,别怕!”鼓励他,让这个重病缠身的孩子有了支撑生命的力量。每次读到这儿,我都泪流满面。温幼菊老师用心、用情、用满腔的师爱,为桑桑慢慢枯竭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师爱的光辉。身为教师,对学生绝对不能吝惜爱,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阳光和雨露,能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绿意葱茏,花开灿烂。于是,我从关爱学生入手,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在他们心中播种,种花种草种阳光,种桃种李种春风,播种爱,也播种希望。
  记得那时我的班里有一名男同学,小学还没有毕业,家长就让他辍学外出打工,为此我数次登门家访,其间遭遇了家长的冷眼和埋怨,但我没有放弃,直至把这名学生挽留了下来。当那个男孩再次走进教室,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时,我知道,是温幼菊老师的精神感召,让我为这个孩子付出了浓烈的师爱。
  当年任教的那所乡村小学早已撤并,我也历经几次工作调动,但我知道,不管在哪儿,我都会全力以赴,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耐心呵护他们成长。因为,我的心中一直装着鲜活的“油麻地小学”;我的耳畔一直飘荡着温幼菊老师那首无词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