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带来的教育省思

□龙 悦

字数:1409 2025-07-09 版名:成长
  三月的校园,春风裹挟着花香穿过走廊。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群春燕悄然造访了我们班。
  起初,它们只是在教室外盘旋,渐渐地,这些小精灵开始在教室的屋檐下筑巢。
  然而,这份自然的馈赠也带来了一些“甜蜜的烦恼”。地面上散落着筑巢用的小树枝、草茎,还有星星点点的排泄物。每天负责值日的学生皱着眉头打扫,有的学生甚至抱怨道:“老师,能不能把这些燕子赶走啊?太脏了!”
  作为班主任,我陷入了两难。拆除鸟巢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但看着学生天真的脸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吗?自然教育不该只停留在课本上,眼前这些春燕或许能带给学生比说教更深刻的启示。
  次日下午,我带着全班同学进行了一节特别的观察课。我们轻手轻脚地趴在窗台边,屏息凝神地注视着忙碌的燕子。
  “看!那只燕子嘴里叼着什么?”刘小美压低声音说。
  “是树枝!它正在筑巢呢!”张左非兴奋地回答。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观察了二十分钟。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见证生命的奇迹:燕子不知疲倦地往返于校园和巢穴之间,每一次都衔回一根合适的树枝。它们用唾液和泥土将这些材料黏合在一起,筑成一个精致的椭圆形巢穴。
  “老师,为什么燕子要把巢筑成椭圆形?”杜华好奇地问。
  “因为这样的结构最稳固,”我解释道,“就像我们的体育馆也是椭圆形一样,这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建筑智慧。”
  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们的讨论也越发深入。
  “你们看,巢里是不是有个小脑袋探出来了?”我指着鸟巢问道。
  学生们踮起脚尖,果然看见一只雏鸟正张着小嘴,发出微弱的叫声。就在这时,一只成年的燕子飞回巢中,将嘴里的小虫喂给了雏鸟。
  “同学们,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我轻声问道。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小丽说:“就像妈妈喂我们吃饭一样。”
  “是啊,”我点点头,“这就是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小燕子能长大吗?就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养育,你们能健康长大吗?”
  我借机给学生讲了白居易的《慈乌夜啼》。诗中那只失去母亲仍守孝的乌鸦,让学生陷入了沉思。小刚突然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家”的讨论。
  “学校是谁的家?”我问道。
  “是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学校又建在哪里呢?”我继续引导。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逐渐明白:学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无数生命共享这个空间。从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到花坛里的蚯蚓,再到屋檐下的燕子,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告诉学生们,“我们要学会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
  观察活动后,我们又将这个主题延伸到各个学科:
  在语文课上,我们朗诵描写燕子的古诗词,学生在优美的诗句中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热爱。在科学课上,我们研究燕子的迁徙路线,让学生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在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记录下观察到的燕子的形态。面对燕子带来的“卫生问题”,我们没有选择简单的驱赶,而是想出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1.在燕子巢下方的地面上铺设报纸,方便清理。
  2.调整值日生的打扫时间,避开燕子最活跃的清晨和傍晚。
  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处理矛盾。何杰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和燕子做邻居。”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燕子筑巢的过程,恰如学生的成长:需要耐心,需要坚持,更需要适合的环境。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造能够自然生长的环境,让他们像燕子筑巢一样,一点一滴地构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