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的温暖守护

□谭贤霜

字数:1300 2025-07-09 版名:成长
  
  高考不仅是学生的成人礼,更是教师的修行路。那些凌晨批改的试卷、送考时的拥抱鼓励、志愿填报时的反复斟酌……或紧张或温暖或感人的瞬间背后,是师者的仁爱之心,是育人智慧,是厚重的师生情谊。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我曾在高考备考的特殊时期,用一封信件与无数个日夜的陪伴,见证了一名学生从自我怀疑到勇敢追梦的蜕变。
  高三开学不久,我在语文课上注意到一个异常——教室角落里的他,低着头、眼神涣散。这与半年前那个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走廊里热情问好的少年判若两人。课后翻看他的成绩单,我的心揪了起来:他的成绩全线滑坡,数学、英语、物理……连最拿手的语文也跌至谷底。经验告诉我:这不是简单的状态下滑。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低头沉默,手指无意识地抠校服拉链。直到我问了三遍“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他才哑着嗓子说:“老师,我学不下去了……我表姐大学毕业两年都没工作,我家条件也不好,读书有什么用?”我递给他一杯温水,没立刻讲道理,而是问:“你父母为你读书付出了这么多,现在放弃值得吗?”他抬头,眼眶发红:“可努力有什么用?上次月考我还是……”“如果现在停下,结果只会更糟。”我打断他,指着窗外高三楼顶的倒计时牌,“但如果你说一句‘我不甘心’,我们就一起想办法。”他的手猛地攥紧,眼泪落在桌面上:“……我不甘心!”
  那次谈话后第三天,我的备课桌上多了一封皱巴巴的信。他在信里写道:“老师,那天回去我盯着课本到凌晨3时。想起我爸在工地摔伤腿还笑着说‘儿子好好考’,想起我妈凌晨给我煮鸡蛋……您说得对,我不能亲手掐灭全家的希望。”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最珍贵的时刻莫过于此——见证一个学生的自我觉醒。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月后的模考,他的成绩依然不理想。当他拿着试卷冲进办公室时,我没有安慰他,而是铺开试卷帮他逐题分析。我用红笔圈出十几处本可以拿到分的试题,对他说:“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敢学——就像跑步的人总低头看影子,当然越跑越慢。”那天,我们做了三件事:制订“抢分计划”,优先攻克能短期提分的题型;建立“错题银行”,每道错题必须“存款”(分析原因)“取款”(同类题巩固);每天“五分钟倾诉”,课间找我聊焦虑、聊进步,哪怕只是抱怨。
  之后的日子,他像换了个人:早读第一个到教室背书,课间追着老师问知识点,还自发组建“逆袭小组”……而我也在调整:给他的作文批注比其他人多一倍,发现他喜欢编程就给他推荐《科技日报》的时评做阅读素材;送考时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你表姐的迷茫,不该是你的未来。”
  后来,他考上重点大学计算机系。2024年教师节,他发来消息:“老师,现在我在AI实验室常熬通宵,但再累都会想起高三您说的‘不甘心’。高考教会我的不是做题,而是如何把‘不可能’变成‘我要试试’。”这就是高三教师的幸福——我们播下的种子或许不会在六月立刻开花,但终将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
  在这场高考备考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三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梦想的引路人。每一个“不甘心”都蕴含着无限潜力;每一次耐心的引导,都可能成为改变学生命运的关键。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高三路上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老师——我们的每一分付出都在为学生的未来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