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情无隔教学帮扶践初心
□张海朋
字数:1714
2025-07-09
版名:成长
2025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组织名师专家深入云南省腾冲市,开展“云岭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实地指导培训工作,我忝列专家队伍,全程参加,在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帮扶之旅。
五月的腾冲,用湿润清新的空气迎接远方来客。漫步街头,高大茂密的树木撑起层层绿荫,翠色欲流的草坪如同被精心编织的绒毯,色彩鲜艳的花卉在阳光下肆意绽放,每一眼都是治愈心灵的画卷,让人忍不住驻足赞叹。然而,民族完全中学4000余名学生、近350位教师的规模,让我意识到此行责任重大。
主办方“循需帮扶,解教师之所疑,帮教师之所需,补教师之所短”的嘱托仍在耳边回响,六节课的课堂诊断、四次集体备课、两节公开课展示与五场专题报告会的任务清单,让我既感受到被信任的自豪,又被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我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真能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忧虑准备的课程内容是否贴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踏进校园,凤凰花热烈绽放。当我推开初中语文组办公室的门,老师们温暖的笑容、递来的热茶,还有那一声声真诚的“辛苦了”,如春风化雨瞬间消解了我的紧张。望向围坐的老师们,我轻声说道:“这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定点帮扶,是一场彼此赋能、双向奔赴的美好相遇,我们的目标是探寻语文课堂的高效之道。”
针对老师们的教学瓶颈和困惑,我讲《古诗词教学,向美而行》,教他们如何有效引领学生“寻美”“析美”“创美”,进而把经典古诗词诗意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我讲《文本解读,向教学的深广处漫溯》,教老师们如何深度解读文本,如何通过自己的解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用素养;我讲《阅读教学的取舍之道》,教老师们如何提炼阅读要点、整合教学素材,删繁就简,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着“以学定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的所有报告都能聚焦教情和学情,以我自己亲历的和学习的大量实践案例为支撑。
老师们一致评价这些培训报告接地气、带雨露,真实再现了一名语文教师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的深度思考与成长探索,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这些朴素的话语是对我这几天努力的最大褒奖。
5月21日的任务最重、挑战性最大,腾冲市全市初中语文教研组长以及教师代表等40多人齐聚民族完全中学,这一天我要上两节公开课、作两场培训报告。
上午的公开课是《壶口瀑布》,我启发学生一起“温故·诵所知—梳理·至所至—赏景·见所见—悟情·想所想—共情·话所悟”,用课堂诠释之后培训报告中强调的“以解读向文本深广处漫溯”这一教学思想。下午的公开课是《望岳》,我引领学生以“读”为线索,一起“类读—解读—美读—品读—展读”,用课堂生动演绎之后培训报告中的“古诗词教学,向美而行”这一教学理念。老师们反馈这种“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的培训形式真实、生动、实用,让人“做有参考、学有标准、悟有启示”。
俗话说:“好不好,看成效。”帮扶的最大价值是老师们的变化与成长。
印象最深的是周二上午的集体备课,四位上课教师上台讲解了各自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员逐一进行点评,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了我。每一次接过话筒,我都感觉好像接过沉甸甸的“指挥棒”,这里承载着信赖和渴望——他们希望我毫无保留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破解方法。这一刻,我想我是开诚布公的,因为我对每节课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措施。这些看似简洁的观点,凝聚着我多年的教学积淀,是我对如何创意解析阅读文本、如何提炼整合教学内容、如何持续优化问题设计等的深度思考。
集体备课结束时已近中午12:00,距离下午的成果展示课仅有两个小时,上课教师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吸收集体备课的改进建议,对教学设计和PPT进行细致修改和全面优化,课堂效果十分理想,群策群力的优势和作用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我对老师们说:“大家要像雕琢艺术品一样雕琢课堂!”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五天时间匆匆而过。临别之际,老师们加了我的微信,希望今后他们有教学困惑时,我能继续指导和点拨他们。面对这份热忱和信赖,我慨然应允。我为老师们布置了“后续作业”——每人录制1—2节课堂实录发给我,持续活学活用这几天的培训所获,老师们欣然接受,表示一定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用文字定格这段美好难忘的时光,只当为这一场跨越山海的腾冲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山海无隔,腾冲有约;帮扶不辍,初心永葆。
五月的腾冲,用湿润清新的空气迎接远方来客。漫步街头,高大茂密的树木撑起层层绿荫,翠色欲流的草坪如同被精心编织的绒毯,色彩鲜艳的花卉在阳光下肆意绽放,每一眼都是治愈心灵的画卷,让人忍不住驻足赞叹。然而,民族完全中学4000余名学生、近350位教师的规模,让我意识到此行责任重大。
主办方“循需帮扶,解教师之所疑,帮教师之所需,补教师之所短”的嘱托仍在耳边回响,六节课的课堂诊断、四次集体备课、两节公开课展示与五场专题报告会的任务清单,让我既感受到被信任的自豪,又被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我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真能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忧虑准备的课程内容是否贴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踏进校园,凤凰花热烈绽放。当我推开初中语文组办公室的门,老师们温暖的笑容、递来的热茶,还有那一声声真诚的“辛苦了”,如春风化雨瞬间消解了我的紧张。望向围坐的老师们,我轻声说道:“这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定点帮扶,是一场彼此赋能、双向奔赴的美好相遇,我们的目标是探寻语文课堂的高效之道。”
针对老师们的教学瓶颈和困惑,我讲《古诗词教学,向美而行》,教他们如何有效引领学生“寻美”“析美”“创美”,进而把经典古诗词诗意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我讲《文本解读,向教学的深广处漫溯》,教老师们如何深度解读文本,如何通过自己的解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用素养;我讲《阅读教学的取舍之道》,教老师们如何提炼阅读要点、整合教学素材,删繁就简,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着“以学定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的所有报告都能聚焦教情和学情,以我自己亲历的和学习的大量实践案例为支撑。
老师们一致评价这些培训报告接地气、带雨露,真实再现了一名语文教师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的深度思考与成长探索,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这些朴素的话语是对我这几天努力的最大褒奖。
5月21日的任务最重、挑战性最大,腾冲市全市初中语文教研组长以及教师代表等40多人齐聚民族完全中学,这一天我要上两节公开课、作两场培训报告。
上午的公开课是《壶口瀑布》,我启发学生一起“温故·诵所知—梳理·至所至—赏景·见所见—悟情·想所想—共情·话所悟”,用课堂诠释之后培训报告中强调的“以解读向文本深广处漫溯”这一教学思想。下午的公开课是《望岳》,我引领学生以“读”为线索,一起“类读—解读—美读—品读—展读”,用课堂生动演绎之后培训报告中的“古诗词教学,向美而行”这一教学理念。老师们反馈这种“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的培训形式真实、生动、实用,让人“做有参考、学有标准、悟有启示”。
俗话说:“好不好,看成效。”帮扶的最大价值是老师们的变化与成长。
印象最深的是周二上午的集体备课,四位上课教师上台讲解了各自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员逐一进行点评,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了我。每一次接过话筒,我都感觉好像接过沉甸甸的“指挥棒”,这里承载着信赖和渴望——他们希望我毫无保留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破解方法。这一刻,我想我是开诚布公的,因为我对每节课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措施。这些看似简洁的观点,凝聚着我多年的教学积淀,是我对如何创意解析阅读文本、如何提炼整合教学内容、如何持续优化问题设计等的深度思考。
集体备课结束时已近中午12:00,距离下午的成果展示课仅有两个小时,上课教师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吸收集体备课的改进建议,对教学设计和PPT进行细致修改和全面优化,课堂效果十分理想,群策群力的优势和作用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我对老师们说:“大家要像雕琢艺术品一样雕琢课堂!”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五天时间匆匆而过。临别之际,老师们加了我的微信,希望今后他们有教学困惑时,我能继续指导和点拨他们。面对这份热忱和信赖,我慨然应允。我为老师们布置了“后续作业”——每人录制1—2节课堂实录发给我,持续活学活用这几天的培训所获,老师们欣然接受,表示一定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用文字定格这段美好难忘的时光,只当为这一场跨越山海的腾冲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山海无隔,腾冲有约;帮扶不辍,初心永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