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政课怎么上
□王卫涛
字数:1811
2025-07-06
版名:知行
近年来,我听过很多节学科思政课,如历史思政课、地理思政课、外语思政课等。当然,听得最多的还是语文思政课,特别是一些语文思政比赛课。总体的感觉是,这些所谓的“学科思政课”,多少都存在“穿凿附会”之嫌。你说它是本学科课吧,说教内容太多;你说它是思政课吧,明明是某一学科的课。我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课多少都存在“抓芝麻丢西瓜”的状况。中小学教师勇于上学科思政课或者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做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大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让学科思政课变了味。
那么,学科思政课到底要怎样上?笔者认为,上好学科思政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科特色要鲜明
所谓学科特色,就是要突出这一学科的特色,即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本学科的要求为主,进而再去考虑思政课的要求。很多教师会存在这样的认知,即学科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两者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目标在课堂上是很难“割裂”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思政“影子”的课堂并不少见。而这里提出的学科思政或者课程思政,实际是让这个“影子”更加清晰。也就是强调学科课上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育人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要求,而不是让育人变成一种说教,这就是学科思政课的目标所在。
只有厘清了学科课和思政课之间的主次关系,才能明白学科思政课首先要让学科课特色鲜明的道理。
思政特色要凸显
学科思政强调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里的深度融合是在学科课中积极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体现思政课的特色。那么,思政课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先要弄清楚思政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而且这一目标需要所有的学科来完成。所以,在学科课上凸显思政课的目标,是学科思政课的一大特点。思政课的特色是培根铸魂,教师在学科课堂上落实这些育人理念,就体现了思政课的特色。既然要体现思政课的特色,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这样的育人目标思考。例如上诗歌阅读课,除了明确诗歌内容、技巧、情感之外,还要关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小说阅读课时,除了弄清楚情节、环境、人物之外,还要去探究人物的品质;上文言文阅读课时,除了弄懂文意、掌握基本知识外,还要明白作者写作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目标。
上一节课传授知识是在教书,挖掘一节课树立榜样是在育人。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让育人特色突出,就是让思政课特色凸显。
两者结合要精巧
如果要探讨如何处理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最为主要的就是两者的关系要融洽。融洽的要求就是让两者结合精巧,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再说得要求低一点,最起码学科内容和思政要求不能呈现两张皮现象。例如我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在课前就已经明确要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既然要体现学科思政的特色,要凸显育人特色,那么,教学设计前,就要考虑让学生从烛之武这个人物身上学些什么。在明确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有担当”,能“舍小为大”,能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这些教育内容后,再去考虑该怎样把这些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把这些内容都考虑清楚后,再来考虑如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比较简单了。
为了让思政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采用“访谈”的方法,目的是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体会人物的真实内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采访者负责提出问题,所有学生是被采访者负责依据文本回答问题。学生要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到位,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还要化身为文中人物,设身处地思考各个问题,深究人物的真实思想。最后采访结束,学生得出结论,明白人物所有做法的深层原因,知晓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需要日积月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学科为主,思政为辅,两者结合,巧妙相融。这样,学科思政课才能名副其实。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思政要求,在每门学科中找寻育人元素,是当下各科教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当我们在学科课堂中有机融合育人元素,不仅能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坚定信仰、社会责任意识与家国使命担当,才能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执行者”成长为兼具理性思考与社会关怀的“完整社会人”。
那么,学科思政课到底要怎样上?笔者认为,上好学科思政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科特色要鲜明
所谓学科特色,就是要突出这一学科的特色,即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本学科的要求为主,进而再去考虑思政课的要求。很多教师会存在这样的认知,即学科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两者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目标在课堂上是很难“割裂”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思政“影子”的课堂并不少见。而这里提出的学科思政或者课程思政,实际是让这个“影子”更加清晰。也就是强调学科课上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育人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要求,而不是让育人变成一种说教,这就是学科思政课的目标所在。
只有厘清了学科课和思政课之间的主次关系,才能明白学科思政课首先要让学科课特色鲜明的道理。
思政特色要凸显
学科思政强调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里的深度融合是在学科课中积极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体现思政课的特色。那么,思政课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先要弄清楚思政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而且这一目标需要所有的学科来完成。所以,在学科课上凸显思政课的目标,是学科思政课的一大特点。思政课的特色是培根铸魂,教师在学科课堂上落实这些育人理念,就体现了思政课的特色。既然要体现思政课的特色,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这样的育人目标思考。例如上诗歌阅读课,除了明确诗歌内容、技巧、情感之外,还要关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小说阅读课时,除了弄清楚情节、环境、人物之外,还要去探究人物的品质;上文言文阅读课时,除了弄懂文意、掌握基本知识外,还要明白作者写作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目标。
上一节课传授知识是在教书,挖掘一节课树立榜样是在育人。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让育人特色突出,就是让思政课特色凸显。
两者结合要精巧
如果要探讨如何处理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最为主要的就是两者的关系要融洽。融洽的要求就是让两者结合精巧,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再说得要求低一点,最起码学科内容和思政要求不能呈现两张皮现象。例如我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在课前就已经明确要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既然要体现学科思政的特色,要凸显育人特色,那么,教学设计前,就要考虑让学生从烛之武这个人物身上学些什么。在明确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有担当”,能“舍小为大”,能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这些教育内容后,再去考虑该怎样把这些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把这些内容都考虑清楚后,再来考虑如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比较简单了。
为了让思政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采用“访谈”的方法,目的是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体会人物的真实内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采访者负责提出问题,所有学生是被采访者负责依据文本回答问题。学生要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到位,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还要化身为文中人物,设身处地思考各个问题,深究人物的真实思想。最后采访结束,学生得出结论,明白人物所有做法的深层原因,知晓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需要日积月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学科为主,思政为辅,两者结合,巧妙相融。这样,学科思政课才能名副其实。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思政要求,在每门学科中找寻育人元素,是当下各科教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当我们在学科课堂中有机融合育人元素,不仅能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坚定信仰、社会责任意识与家国使命担当,才能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执行者”成长为兼具理性思考与社会关怀的“完整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