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须“软着陆”

□胡小芳

字数:1611 2025-07-06 版名:知行
  班级管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学校管理中最基础的神经末端,是提升办学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最后一百米”。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少数”和各项举措实施的“操盘手”,其管理水平与管理艺术将直接影响班级良性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面对教育的迭代升级和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班主任须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先见之明和独见之明,方能将管理理念与日常事务有效融合,实现班级管理的“软着陆”。
  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指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自身的能力要有清醒的认知和清晰的定位,既不可好高骛远,揠苗助长,又不可妄自菲薄,自缚手脚。一方面,要善于扬长。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和科任教师,对象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班主任要综合分析服务对象的特点,将其需求与自身优势进行比较,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化解班级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会化短。班主任要正视自身管理短板,借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系统培训等外部资源,将短板转化为成长契机。作为班级管理的中枢,班主任需审时度势,精准识别自身不足;再借势而为,通过参与研修、跨班交流等方式补齐能力短板,最终乘势而上,将原本的管理弱项转化为创新亮点。在教育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突破。
   知人之明
  知人之明,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清醒地认识学生的品行、才能、特长等,并依据班级管理需求适时地整合、引导和运用。学会识人是优秀班主任的必备素养。班主任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善于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和研究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基础。班主任要善于通过书面材料、调查访问、问卷、谈话和观察等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制订具体、适切和操作性强的育人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尊重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班主任要看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摒弃惯性思维和标签意识,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先见之明
  先见之明,指班主任能综合各种因素对班级中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做好干预和应对。学生健康成长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自我控制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将学生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是班主任管理能力的生动体现。一方面,思想要敏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中的“首席”,思想上要时刻警醒,尤其对学生的异常表现更应保持高度敏感,要有“解剖小麻雀”的精神和态度,切不可有少见多怪、见怪不怪、麻痹疏忽的思想。另一方面,“嗅觉”要敏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班主任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和“精神支柱”,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发现端倪,在旁敲侧击、循循善诱、步步为营中抽丝剥茧、对症下药,及时发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独见之明
  独见之明,指班主任经过理论学习与管理实践,在班级管理中形成的独到见解。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班级管理是科学,它强调班主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又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用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作支撑,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不断优化理论应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建立自身的班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班级管理是系统工程。班级管理中的“守正”,就是要求班主任在处理日常班级事务时,要牢牢守住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等;“创新”则是指班主任要创造性地将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提炼、加工、升华,形成自身独有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守正与创新中实现班级管理效能的迭代升级,既让教育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又以创新思维破解新时代育人难题,最终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班级治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