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面积教学 共探度量本质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字数:2578 2025-07-06 版名:教育理论


  □宋丙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面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认识、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周长”的经验:周长是长量单位的累加,因此推论出面积就是面积单位的累加,为后面学习体积是体积单位的累加打下基础,实现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唤醒经验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老朋友。
  (课件出示一个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板书:面)
   二、连接生活,认识面积
  1.找一找、摸一摸,感知平面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面。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面吗?
  预设:讲到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时,带领学生摸一摸。
  2.摸一摸足球的面,感知曲面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个足球。
  生:它的面是圆圆的。
  3.认识平面、曲面
  师:刚才我们摸到的课桌面、课本封面都是平的,因此叫做平面。像球面这样的面,我们把它叫做曲面。
  4.认识面积
  ( 1)引入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刚才摸到的面都一样大吗?
  生1:不一样。
  生2:课桌面比课本封面大,黑板面比课桌面大。
  ( 2)建立表象感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物体的面有大有小。不管是平面还是曲面,只要是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认识面积)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你还能说一说其他物体面的面积吗?
  课件示例:( )的大小就是( )的面积。
  5.平面图形的面
  ( 1)课件演示:物体表面转化成平面图形

  师:如果把生活中的这些面描下来,就变成了平面图形。
  ( 2)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师:面在哪里?什么是它们的面积?
  生:长方形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生:三角形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比一比,引发度量需求
  ( 1)观察法
  师:这3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生:③号面积最小,①号和②号差不多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一眼就能发现③号面积最小。
  (板书:观察)
  ( 2)重叠法
  师:那①号和②号到底谁大?老师把它们请到了现场,谁有办法比一比?
  生: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就能看出①号大。
  师:好办法!当无法一眼看出大小的时候,可以把图形重叠起来比大小。这是重叠的方法。
  (板书:重叠)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 1)引出测量法
  师:重叠后就能比出面积大小吗?如果不能,又该怎么办呢?
  生:将无法重叠的部分继续切割,再叠起来比。
  师:是的,可以一直切割,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只不过这个过程有点麻烦。
  ( 2)交流面积的测量方法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①号和②号图形的面积呢?请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想出其他办法来。
  生:我想到了用直尺测量。
  师:“量”是一个好办法。用直尺量出的是线的长度,但我们要比的是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量?
  生:用正方形来量。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再找一些小一点的面来量,这些小面除了正方形外,还可以是……
  (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①出示测量工具。
  ②出示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③找3个小组分别到黑板前摆。
  3.作品展示,集体交流
  ( 1)学生汇报展示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选择了什么图形,得出了什么结论。
  (请3组学生依次反馈。)
  师:3个小组都认为②号图形面积大,你们的测量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 2)对比测量的优点
  师:现在大家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为什么刚才不能,现在却能看出来?根据什么比出来的?
  生:数量。
  师:数量小的面积就小,数量大的面积就大。这些数量分别是通过摆什么图形得到的?
  生:正方形。4.面积测量单位的意义( 1)揭示用小面量大面
  师:看来,我们可以用一些小面,去测量大面的面积,这是测量的方法。
  (板书:小面→大面)
  师:这些小面在数学上就叫做测量单位。图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图形的面积就有多大。
  (板书:测量单位)
  ( 2)对比交流,优化面积单位
  师:上面的3种图形,哪一种作为面积的测量单位更合适?为什么?
  生:用正方形测量才能比出大小。
  ( 3)小结
  师:你们的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一样。在数学上,我们把统一的面积测量单位称为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5.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 1)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自学课本96—97页;把学习收获填写到学习单上;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 2)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老师来检验一下你们的自学结果。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举例,教师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一估,大约有几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太小了,测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学生陷入思考,教师给出提示“用平方分米”,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大正方形感受并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呢?
  生:平方米。
  师:1平方米有多大?想不想知道1平方米能站多少同学?老师把这个1平方米的展板交给班主任老师,课下同学们到操场上试一试。
  ( 3)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让学生抢答
  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
  测量桌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
  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数一数
  
  五、总结收获
  1.回想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以“度量”为主题梳理知识脉络。

   点 评
  宋丙莹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首先通过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过程,实现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转化。接着,带领学生感受物体表面这一概念,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建立“面”的感知。同时,借助具体“面”来描述面积,让学生知道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充分进行知识迁移。
  接着,宋老师设计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否定“剪拼”“用直尺量”之后,一步步进入思维深处,感受面积度量就是用“小面”来度量“大面”,经历面积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宋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对比长度、面积的度量,学生明确面积的度量就是面积单位的累加,理解度量本质的一致性,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
  (点评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