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虚处寻真情

——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雨寄北》为例的阶梯式教学

字数:2430 2025-07-06 版名:教育理论
  □郭慧娟
  基于新课标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设计以“明意、体情、悟妙”为三大支点,构建阶梯式赏析路径,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读诗歌,既契合中考命题趋势,又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大家,赏析诗歌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回答。
  二、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两首课外诗歌,巩固诗歌赏析方法“明意、体情、悟妙”。
  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自主学习(2分钟)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自主阅读导学单,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或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标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导学单时标注疑难,既能促进其有目的地聚焦关键学习方法,训练信息提取能力,又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情盲点,实现以学定教。
   四、依照方法解读例诗
  1.明意
  师:我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才能入得诗意,入得诗境”。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包括题目),边读边参考注释,尝试进行翻译,理解你会的,画出你不懂的。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翻译。
  师:同学们,古诗里在明意阶段“绊倒”我们的一般有三处地方:难解字词(需结合注释靠积累,组词联系上下文),典故(需积累),特殊的句序(需想画面,编语序——由于平仄关系,古诗中的语序可能和我们现在不太一样,这就需要通过想象画面去编排语序)。
  听见大家声音渐弱,我想大家已经翻译完了诗句。在翻译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想想看,刚才“绊倒”你翻译的是哪一种情况?
  学生活动:提问,同伴互助解答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思考+同伴互助”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
  师:现在,请和你的互学伙伴一起来翻译。
  学生活动:和互学伙伴轮流翻译,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互学伙伴合作翻译”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既能通过语言转换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又能在标注疑难处时培养问题意识。
  师:有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代表进行翻译。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2.体情、慢读、作旁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活动:想象画面,细细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并作旁批。
  问题设置:诗中的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分享感动自己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聚焦诗歌中“打动自己的细节”体会作者情感,在分享交流中拓展多元解读视角,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师精讲】
  预设:僵卧孤村却不自哀。(诗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却不感到悲哀。)
  尚思:“尚”是“还”的意思,说明诗人没生病的时候在想,生病的时候还在想,可见这种爱国之情、忧虑之心已经到了无法抑制、无法停止的程度。
  入梦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梦见自己穿上铠甲,骑着战马,跨过冰河,上阵杀敌。可见,这种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已经深深地刻进了诗人的骨子里。
  学生活动: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诗歌。
  3.悟妙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短短的四句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这首诗中运用了一种手法叫做“虚实结合”。
  【教师精讲】
  虚实结合: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梦境结合起来,“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而是回忆、想象、梦中所见;“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实结合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习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赏析。小组内部先轮流说答题思路,再个人答题。
  师: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请你从虚实结合角度来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思路,组织语言,然后认真答题。
  教师明确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实写夜晚听见窗外的风雨声,虚写(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学生活动:根据要点“术语+针对性表述+情感”,和互学伙伴结合参考答案互相批改并且赋分,分析失分点。
   五、当堂检测
  课件展示:用学过的诗歌固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沧海(节选)
       曹操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活动:分析这两首诗中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师:“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叫做“家”的地方。因此,家国情怀从来就是一种本能。现在就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一首诗歌——《夜雨寄北》。
   六、迁移运用
  师:依照前面的方法完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如果有问题可以举手提问。这首诗有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果有,请作赏析。
  预设答案:有,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今夜巴山雨,虚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在时空转换中,实写今夜巴山夜雨,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喜悦中注入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要与家人团聚的感情。
  学生活动:自由完成赏析,“小老师”上台讲解,分析得分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示范讲解—迁移训练—学生互教”的三阶设计,旨在构建“教师引导—自主实践—同伴互学”的深度学习闭环。
  七、方法概括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诗歌赏析方法。
  回顾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齐诵两首诗歌。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诗歌赏析方法和“虚实结合”手法的讲解细致全面,结合具体诗歌实例和习题训练,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学生解读诗歌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赏析诗歌的能力。但本节课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及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诗歌,提升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