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校家社共育机制
——校家社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字数:3031
2025-07-06
版名:教育理论
□吴文军
本文以近期部分地区启动的校家社共育实践区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立体化育人网络,能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碎片化、衔接机制不畅等难题。同时,研究认为校家社协同育人需以理念共识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一、背景分析:协同育人的时代诉求与区域实践突破
1.研究背景及目的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对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民族素质提升至关重要。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侧重于良好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双减”政策实施以及AI技术快速发展,家庭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家庭教育数据,掌握当地家庭教育现状、需求及存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家长提供系统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校、家长学校提供针对性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落实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中,“政治之德”决定树人性质,即通过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深刻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情况,汇聚好育人合力,确保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3.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重构
( 1)三维教育生态的内在逻辑。家庭教育为学生奠定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基础;学校教育通过系统化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助力学生成长;社会教育以多元实践场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区提出的“全域育人、全链衔接”理念,正是对这一逻辑的本地化实践,通过建立家庭“养德”、学校“育才”、社会“强能”的协同机制,打破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
( 2)资源整合与教育效能提升。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地图”,将博物馆、科技馆等单位纳入共育体系,并与学校课程实现“菜单式”对接。通过“非遗进课堂”“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实效。
( 3)培养“完整的人”的必然选择。针对“唯分数论”和“成长空心化”等教育问题,实践区推行“校家社共评学生发展素养”机制,将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体系。例如,某小学联合社区开展“小小楼栋长”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家长也认识到成长的多元内涵,凸显协同育人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价值。
二、现实困境:协同育人的深层矛盾与区域挑战
1.教育理念分歧:从“家校对立”到“理念同频”的鸿沟
本地区调研显示,61.2%的家长秉持“成绩至上”观念,与学校“五育并举”目标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家长受文化水平限制,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管好孩子吃穿”层面。例如,某农村学校的调研表明,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度仅为47%,家庭与学校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割裂。
2.资源配置失衡:从“城市虹吸”到“全域共享”的挑战
尽管教育部门搭建了社会教育资源平台,但县域资源差异显著。主城区拥有多家科技馆、博物馆等优质资源,而偏远山区仅有功能单一的活动中心。此外,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均衡,多集中于城区学校,农村地区社会教育资源供给质量参差不齐。
3.机制运行虚化:从“形式协同”到“深度联动”的瓶颈
部分学校将家校合作简化为开家长会、填反馈表等形式;社会机构参与多为一次性活动,缺乏持续跟进。例如,某社区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科普体验日”活动,后续未将科普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三、困境突围:实践区的行动路径与经验提炼
1.构建“理念共识,能力共建,行动共研”的家校衔接体系
( 1)分层推进家长教育工程。建立“三级家长学校”(市级示范校、区县中心校、社区微课堂),针对不同学段家长开设“青春期教育”“劳动教育指导”等定制化课程;创新“家长驻校日”制度,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食堂管理、校园安全等工作。例如,某中学家长在驻校期间提出的“课后服务分层方案”被学校采纳并推广。
( 2)打造“双向赋能”的沟通机制。学校制订《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明确各年级家校协同重点;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平台”,实时共享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场景中的表现数据,为精准育人提供依据。
2.创建“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效果反哺”的社会资源整合模式
( 1)建立“教育资源供需匹配”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编制《学校特色需求清单》《社会资源供给清单》,推动博物馆与历史学科、科技馆与科学课程精准对接。例如,青铜器博物院可与多所学校共建“青铜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学手册、互动课件等资源包;实施“社会资源进校园”准入制度,由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确保引入资源的教育性与安全性。
( 2)构建“社区教育生态圈”。在城乡社区设立“共育枢纽站”,整合图书阅览、亲子活动、心理辅导等功能。例如,某社区枢纽站开设“周末家长课堂”“青少年创客空间”;推行“社会导师计划”,招募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社会导师库,实现“一校一特色导师团队”全覆盖。
3.完善“制度保障,动态评估,协同进化”的长效机制
( 1)建立立体化制度支撑体系。理念创新,提出“教育合伙人”概念,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平等协作关系,改变传统“学校单干、家长旁观”模式。市级相关部门出台《校家社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各部门年度任务;推行“共育责任清单”制度,将校家社协同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社区综合治理评估体系,压实各方责任。
( 2)创新工作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市级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区县协调考核、学校落地项目),并配套《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南》,明确各方权责。制订《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从资源整合度、参与满意度、学生发展度等7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每学期发布《区域共育发展报告》。建立“问题会诊”机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校家社三方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
( 3)通过载体创新,设计“校家社共育十大行动”,包括“家长赋能工程”“社会资源进校园”“社区教育枢纽站”等具体项目,推动协同育人从理念转化为实践。
四、从区域实践到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
创建校家社共育实践区的探索表明,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打破“责任分割”思维,建立“目标同向、资源同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文化培育,深化协同育人理念,使“教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成为共识;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需求智能匹配和育人过程动态追踪,提升协同效率;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的“教育协调员”,推动实践从经验驱动向专业引领转变。
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只有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实践,才能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岐山县岐山高级中学)
本文以近期部分地区启动的校家社共育实践区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立体化育人网络,能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碎片化、衔接机制不畅等难题。同时,研究认为校家社协同育人需以理念共识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一、背景分析:协同育人的时代诉求与区域实践突破
1.研究背景及目的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对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民族素质提升至关重要。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侧重于良好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双减”政策实施以及AI技术快速发展,家庭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家庭教育数据,掌握当地家庭教育现状、需求及存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家长提供系统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校、家长学校提供针对性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落实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中,“政治之德”决定树人性质,即通过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深刻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情况,汇聚好育人合力,确保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3.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重构
( 1)三维教育生态的内在逻辑。家庭教育为学生奠定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基础;学校教育通过系统化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助力学生成长;社会教育以多元实践场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区提出的“全域育人、全链衔接”理念,正是对这一逻辑的本地化实践,通过建立家庭“养德”、学校“育才”、社会“强能”的协同机制,打破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
( 2)资源整合与教育效能提升。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地图”,将博物馆、科技馆等单位纳入共育体系,并与学校课程实现“菜单式”对接。通过“非遗进课堂”“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实效。
( 3)培养“完整的人”的必然选择。针对“唯分数论”和“成长空心化”等教育问题,实践区推行“校家社共评学生发展素养”机制,将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体系。例如,某小学联合社区开展“小小楼栋长”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家长也认识到成长的多元内涵,凸显协同育人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价值。
二、现实困境:协同育人的深层矛盾与区域挑战
1.教育理念分歧:从“家校对立”到“理念同频”的鸿沟
本地区调研显示,61.2%的家长秉持“成绩至上”观念,与学校“五育并举”目标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家长受文化水平限制,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管好孩子吃穿”层面。例如,某农村学校的调研表明,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度仅为47%,家庭与学校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割裂。
2.资源配置失衡:从“城市虹吸”到“全域共享”的挑战
尽管教育部门搭建了社会教育资源平台,但县域资源差异显著。主城区拥有多家科技馆、博物馆等优质资源,而偏远山区仅有功能单一的活动中心。此外,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均衡,多集中于城区学校,农村地区社会教育资源供给质量参差不齐。
3.机制运行虚化:从“形式协同”到“深度联动”的瓶颈
部分学校将家校合作简化为开家长会、填反馈表等形式;社会机构参与多为一次性活动,缺乏持续跟进。例如,某社区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科普体验日”活动,后续未将科普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三、困境突围:实践区的行动路径与经验提炼
1.构建“理念共识,能力共建,行动共研”的家校衔接体系
( 1)分层推进家长教育工程。建立“三级家长学校”(市级示范校、区县中心校、社区微课堂),针对不同学段家长开设“青春期教育”“劳动教育指导”等定制化课程;创新“家长驻校日”制度,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食堂管理、校园安全等工作。例如,某中学家长在驻校期间提出的“课后服务分层方案”被学校采纳并推广。
( 2)打造“双向赋能”的沟通机制。学校制订《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明确各年级家校协同重点;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平台”,实时共享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场景中的表现数据,为精准育人提供依据。
2.创建“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效果反哺”的社会资源整合模式
( 1)建立“教育资源供需匹配”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编制《学校特色需求清单》《社会资源供给清单》,推动博物馆与历史学科、科技馆与科学课程精准对接。例如,青铜器博物院可与多所学校共建“青铜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学手册、互动课件等资源包;实施“社会资源进校园”准入制度,由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确保引入资源的教育性与安全性。
( 2)构建“社区教育生态圈”。在城乡社区设立“共育枢纽站”,整合图书阅览、亲子活动、心理辅导等功能。例如,某社区枢纽站开设“周末家长课堂”“青少年创客空间”;推行“社会导师计划”,招募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社会导师库,实现“一校一特色导师团队”全覆盖。
3.完善“制度保障,动态评估,协同进化”的长效机制
( 1)建立立体化制度支撑体系。理念创新,提出“教育合伙人”概念,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平等协作关系,改变传统“学校单干、家长旁观”模式。市级相关部门出台《校家社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各部门年度任务;推行“共育责任清单”制度,将校家社协同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社区综合治理评估体系,压实各方责任。
( 2)创新工作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市级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区县协调考核、学校落地项目),并配套《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南》,明确各方权责。制订《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从资源整合度、参与满意度、学生发展度等7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每学期发布《区域共育发展报告》。建立“问题会诊”机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校家社三方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
( 3)通过载体创新,设计“校家社共育十大行动”,包括“家长赋能工程”“社会资源进校园”“社区教育枢纽站”等具体项目,推动协同育人从理念转化为实践。
四、从区域实践到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
创建校家社共育实践区的探索表明,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打破“责任分割”思维,建立“目标同向、资源同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文化培育,深化协同育人理念,使“教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成为共识;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需求智能匹配和育人过程动态追踪,提升协同效率;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的“教育协调员”,推动实践从经验驱动向专业引领转变。
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只有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实践,才能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岐山县岐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