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初的心 做永远的事
——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教师严莹
字数:2851
2025-07-02
版名:视点

严莹(左一)与省学带培养对象在南通参加培训学习
□本报记者 唐李佩
2012年秋季学期,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的关中姑娘严莹,怀揣教育理想,越过巍峨的秦岭,跨越400多公里,来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南丘陵地带的红庙镇初级中学任教。
想到初到陕南地区因水土不服全身起疹子的狼狈,听不懂当地方言的沟通障碍,教学用具的匮乏,同时承担5个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繁重工作,以及因离家远周末留守校园的孤寂,严莹谈道:“一到工作岗位,就有想不到的问题如潮水般涌向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青年人特有的锐意进取精神让我熬过了那段特殊的日子,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俯下身来,触摸教育的温度
“你这两天看起来不太高兴,是学习上有困难,还是和家人闹矛盾了?悄悄告诉我,看我会不会让你开心点!”“来,把你的衣服换下来,让姐姐我展示一下针线水平。”……红庙镇初级中学距离市区有五六十里的山路,学生大多是住宿生,父母多在外打工,普遍缺乏关爱。严莹在教学之余总能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生活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眼里年轻开朗的严莹如暖阳一般,让他们心里一片灿烂。
“在大学学的教育学知识和优秀教师事迹,都告诉我:教育好学生就要俯下身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也让学生靠近教师。”严莹说。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严莹不惧山路崎岖,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挨家挨户走访。她发现学校有家庭贫困学生时,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补助他们的生活费。排查到孤儿及特困生时,除确保有国家政策上的资助外,她还联系到西安的爱心人士,为学生资助每月的生活费直至大学毕业。发现学生缺乏家人的正确教导时,她主动找学生谈心,还买来各种课外书籍,利用课间带着学生阅读。

严莹(左三)晚上检查宿舍时与学生合影
除了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严莹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严莹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关注国家变化,当时的红庙镇初级中学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老师们上公开课和录课的时候才能用上,平时上课没办法给学生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严莹就在黑板上画地图和图表,剪贴《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刊的图文来做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和身边事例,生动讲述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让他们知大事、立志向,发掘自身潜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树立成才的信心,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2020年,严莹入选“陕西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在她看来,这一荣誉的设立是对乡村青年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自己唯有不断努力,更好地呵护引导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才不辜负这一荣誉。即便后来调入城区工作,严莹依旧关注乡村教育,每次有送教下乡、指导乡村教师教学等活动,她都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勤耕不辍,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同学们,这棵树见过街口伏击战的硝烟,听过宝成铁路的汽笛,更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智者,藏着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寻……”5月12日,在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上坪村的千年楷树下,严莹以这段开场白,拉开了一节由高中生和大学生共同参与、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执教的《大树下的青春对话》思政课的序幕。
这是2025年度汉中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暨研学实践活动中一节走出教室的思政公开课,学生经过“向下扎根——楷模馆里的人民史诗”“向内审视——宝成铁路里的价值担当”“向上生长——总书记嘱托下的青春誓言”等内容的学习后,在交流环节中他们踊跃发言:“牢记嘱托,强国有我,把人生理想融入家国情怀!”“投身实践,我要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闪光!”……一句句青春誓言赢得在大树下听课的全市思政课教师代表们的阵阵掌声。这节课被代表们公认为本次活动中最具创意和课堂氛围最活跃的一节课,课后不少教师代表主动向严莹请教交流。
“我在看活动场地时觉得可以在大树下上思政课,但很有难度,我把想法给严莹老师说后,她爽快答应并迅速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稿我们改了一遍又一遍,活动前夜她还在精益求精。”汉中市教研室思政学科教研员宋瑞宏老师谈到这次成功的公开课背后的故事,他感慨地说:“严莹今年带高三,家里有两个孩子,时间紧张,却能出色完成任务,这得益于她长期勤奋努力、基本功扎实,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所以上有挑战的课有底气。”
如何让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严莹在深耕课堂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守正之余,还需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 中提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严老师的思政课就如同她自己一样,活力四射,创意无限,上她的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学习享受!”学生丁晗钰说。
在严莹的课堂上,学生们惊喜于其用《哪吒》动画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诠释真理追求的螺旋上升规律,用乡村振兴故事解构马哲原理,用华为突围案例诠释量变质变规律……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特点,搜集学生身边的事例用于激发兴趣,根据社会热点利用层层递进的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自主生成新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增强情感联系,努力为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同时,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步履不停,共绘成长的无限可能
“我真心觉得,勇敢坚强又能独当一面的你,是我的目标和榜样。我想如果成为和你一样的女性,一定是很棒的一件事吧”“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勇于尝试,勇于追求”“你很迷人,因为你擅长做自己,并深深地影响了你教导过的学生”……这是学生在信中对严莹的评价,看到这些赞誉的文字,严莹很是感动:原来不仅是老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也在关注老师的成长,彼此欣赏,相互促进,这就是教育的双向奔赴!
从教13年以来,凭借对课堂的精心打磨和对教学的执着追求,严莹在专业领域持续突破。她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思政教师大练兵教学骨干”等荣誉称号,获得陕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成为第九批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汉中市兼职教研员等。同时,她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级课题,撰写发表多篇论文,受邀参加名师引领行动、送教下乡、教师培训等活动,在不同区域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为南郑中学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严莹致力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校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新格局。她还在学校主导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首届校园歌手大赛让学生用歌声唱响梦想;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525”心理健康游园会通过趣味游戏帮助学生疏导压力、认识自我;走进国家非遗藤编活动和学生一起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爱,更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区域典范。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严莹获得的每一项荣誉和赞誉,都是她勤奋和努力的回报,而年轻的她从未停下脚步,在校园里,依然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将当个好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要永葆初心;未来,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不忘初心,和学生共绘成长的无限可能。”严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