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该多些“王茜模式”

□关东客

字数:1258 2025-07-02 版名:声音
  近日,在山东大学一场持续2小时的答辩会上,没有学位论文,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长达4.5万字的研发报告和5分钟的仪器设备设计展示视频。提交它们的,是国家工程硕博士专项学生、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王茜——这份特殊但不乏创新性的答辩材料,佐以王茜流畅明晰的讲述,让有三位企业导师加入的答辩委员会纷纷投出赞同票。王茜因此成为山东首个以实践成果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月29日《大众日报》)

  王茜用实践成果替代论文顺利完成毕业答辩,这一做法不仅是对个体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学术研究本应服务于实践,而非困在“纸面创新”的窠臼中。
  一直以来,学术论文被视为衡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金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偏重理论的基础学科,还是强调应用的工程、艺术类专业,数万字的学术论文成为毕业的硬门槛。这种“一刀切”的要求,催生了大量为应付毕业而炮制的“学术垃圾”。同时,许多学生为发表论文疲于奔命,甚至陷入“数据造假”“灌水研究”的泥潭,科研初心被功利主义侵蚀。
  更值得警惕的是,僵化的论文标准正在扼杀专业型人才的成长空间。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本应深耕采访写作、媒体运营的学子,却要耗费半年撰写传播学理论论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放下模型制作,埋头堆砌文献。这种“学术漂移”现象,使得专业学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王茜的实践成果能获得认可,恰恰证明在部分应用型领域,一篇扎实的调研报告或创新项目,其价值可能远胜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演绎。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建立更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取消论文作为毕业唯一标准”;2024年山东省教育厅更直接提出“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果替代论文改革”。在政策的东风下,从清华大学允许学生以创业计划书申请学位,到浙江大学接受艺术作品替代论文,再到此次山东大学的实践创新,高校评价体系正经历着静水深流的变革。这种转变背后,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嬗变。
  当然,实践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绝非易事。如何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如何避免“实践替代学术”的极端化?这些问题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例如,建立包含行业专家、学术评委、社会机构的多维评审机制,制定可量化的实践成效指标,同时保留基础研究型人才的成长通道。改革需要“破”与“立”的平衡,既要打破旧范式,更要构建科学的新秩序。
  王茜的毕业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起点,但其意义不应止于“首个”的标签。它呼唤更多高校拿出改革勇气:医学专业能否用临床病例分析替代论文?教育硕士可否用教学创新成果答辩?艺术类学位是否该以作品集为核心评价依据?唯有建立“百花齐放”的评价生态,才能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引擎而非论文工厂。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生产标准化论文,而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更多的“王茜”带着田间地头的智慧、车间厂房的洞察、社区街巷的温情走上答辩台时,我们终将明白:教育的终极评判,从来不在论文的页码里,而在社会实践的辙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