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里的牧歌

□时春香

字数:1450 2025-07-02 版名:文苑
  六月的苏尼特草原刚褪去料峭,微风裹挟着沙葱与艾草的香气轻轻拂过。晨光漫过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将蜿蜒的锡林河染成金练。河畔牧户的栅栏外,几丛山丹花正红得耀眼,像缀在碧绿地毡上的玛瑙扣。孟根其其格推开木门,任风拂过鬓边的银丝。她手中那件耗尽心血的毡绣,此刻正被铺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引得羊群垂首围观。
  这是一幅怎样的毡绣?
  靛青的毛毡作底,中央的国旗边缘翻涌着祥云纹,国旗上缀着五颗金灿灿的星星,最大的星星足有毡房宽。毡绣针脚细密,颜色鲜艳。12位牧区妇女蹲跪在毡边,指尖捻着穿着驼绒线的长针在上面穿梭往复。孟根其其格抚过国旗一角盘绕的卷草纹,耳畔突然响起母亲的嘱咐:“针尖要认得羊毛的脾气,硬了裂,软了垮。”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牧人用毡绣装点着迁徙生活。马鞍垫绣鹿纹祈求平安,褡裢饰盘肠纹象征福寿绵长。孟根其其格9岁便跟着母亲学纺线:将驼毛捻进纺锤,将细线搓成花绳,柳木针带着彩线在素毡上游走,不一会儿便绣出一圈又一圈花纹。2019年春天,为献礼共和国诞辰70周年,她带着平均年龄55岁的绣娘们,用五天五夜绣出了长25米的巨幅国旗。用崩针法绣出的星芒锐利如剑,用希拉嘎针法钩出的云纹柔若羊脂。
  “这国旗会呼吸哩!”孟根其其格对女儿都贵玛说。她从不画图样,草原上生灵的样貌早已烙印在她心尖。芍药从毡包门帘后探出头,鸿雁在奶袋旁振翅欲飞。孙女乌日罕举着新绣的笔筒奔来,筒身上小马驹的鬃毛用了七种褐线,正是孟根其其格教她的“彩虹针法”。
  毡绣的魂在材料。开春剪下的羔羊毛经反复捶打、热水浇淋,紧实如皮。孟根其其格总在化雪时钻进沙窝子,寻找被风刮落的驼绒。将拾得的驼绒浸入锡林河水数日,反复漂洗,再于避光通风处彻底阴干。用灰驼绒绣山、白羔绒钩云、棕驼绒盘出马鞍的轮廓。她常抱着处理好的毡坯静坐,像待产的牧人抚摸肚皮。“听毡子说话呢。”她笑着解释,“哪处该添朵芍药,哪处该走匹小马,毡子会告诉你。”
  孟根其其格的工具装在桦木盒里。牛骨针被磨得触手生温,顶针是出嫁时银匠打的,锥子柄缠着褪色的蓝布。这些家什在当地蒙古族中学的课堂上传递过无数遍。孩子们初学时总被针扎到手,她便哼起古老的劝奶歌:“小羊羔别急呀,乳汁就在前头……”
  都贵玛记得,母亲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副马鞍垫。在青色的毛毡底上,黄色的骆驼踏过银线钩成的沙丘,用的是“蜈蚣脚”针法。远远看去,沙浪竟像是在浮动。这副马鞍垫远赴澳门参展,牧民们指着电视里的画面喊:“看!是咱们的毡子!”
  岁月如迁徙的勒勒车。当年蹲在母亲身边看纺毡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根其其格的针线筐里有三件宝贝:一个母亲绣的芍药荷包,一枚象征着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身份的证章,一张女儿从北京拿回来的获奖证书。最令她感到高兴的是,周五下午,孙女乌日罕跳下校车,欢快地扑向毡架,嘴里不住地说:“外婆,我学会盘肠纹了!”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苏尼特草原迎来了许多远客。游客挤进非遗工坊,购买绣着驯鹿的杯垫和盘着云纹的钥匙扣。都贵玛设计的“草原梦娃”系列毛毡工艺品成了机场贵宾厅的展品,蒙着花毡的座椅让旅人惊叹:“这花儿像是开在座位上!”
  当夕阳染红蒙古包的天窗时,孟根其其格正教孙女乌日罕接针。小姑娘的食指缠着胶布,针尖稳稳地穿过密实的毛毡。“对喽,小马驹的眼睛要亮。”老人把着孩子的手,用驼绒线在素毡上绣出亮晶晶的眼睛。风送来沙葱炖羊肉的香气,孟根其其格忽然想起童年时的一个黄昏,母亲握着她的手绣下了第一朵山丹花。
  毡绣的香气溢出工坊。游客们拿着云纹杯垫钻进汽车,后视镜里,草原正被晚霞绣成金红交织的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