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冯的光头
□肖日东
字数:1362
2025-07-02
版名:文苑
老冯的头型确实不适合剃光头。他的脑袋有些细长,头顶还微微凸出来一小块,像包子上拱起的小鬏鬏。两只丹凤眼横卧在脸上,显得有些突兀,再附上一对招风耳,让人不由得想起古蜀文明里守护天地的神兽。可从学校退休后,他偏偏喜欢剃光头。
他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可这形象让老伴儿脸上有些挂不住。以前他有一头蓬松的短发,虽然谈不上多帅气,也算端正,走在校园里,隔老远就有学生跟他打招呼。现在倒好,一颗闪闪发亮的头颅,如同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走到哪儿都引人注目,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可老冯是个“倔驴”,怎么说都不听,气得老伴儿没辙。时间长了,老伴儿就算到菜市场买菜也不愿意让他跟着。他倒是自在,要么在家玩手机,看着一张张老照片长吁短叹;要么到河边遛弯、打拳,与常年在河边钓鱼的老头聊得火热。
退休前是“桃李三千”的教师,退休后剃个光头,这本就让人费解,老冯的一些怪异行为更是让人捉摸不透。退休老同事约老冯参加聚会,他答应时挺爽快。可当得知聚会地点在五星级酒店时,他掰着手指算了半天,觉得人均几百块太奢侈,便推辞了。
这下老伴儿全明白了。难怪让他去超市,拎回来的全是蔬菜,一点荤腥也没有,就连剃光头的执念也是因为舍不得花钱理发。他这样“精打细算”,让老伴儿哭笑不得。“这能省几个钱呀?搞成这样,老邻居都在背后说闲话呢。”老伴儿无奈地说。老冯眼睛一瞪,反驳道:“我没偷没抢,怕什么闲话?”老伴儿更急了,连忙说:“儿女都工作了,收入也不差,你留着那些退休金干什么呀?”老冯很少跟老伴儿争辩,说急了,他就红着脖子嘟囔一句:“你不懂!”那颗光头在老伴儿面前晃来晃去,让她有点头晕。
老冯的家乡在外省偏僻的农村,当年家里穷,他考上了大学,是乡亲们帮他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才让他圆了大学梦。此后依靠勤工俭学,他不但完成了学业,还留在这座城市里,成了一名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到退休。
退休后,他把家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成“星标”。看着手机屏幕里的家乡,他心里一阵酸楚。根深叶自茂,故土情难移。老冯悄悄联系了家乡的慈善基金会,表示要捐款50万元,分批资助一些孩子,供他们上学。他只有一个要求:孩子们必须上到高中毕业,如果能考上大学,学费他全包。50万元,既是老冯一辈子的积蓄,也是县慈善基金会至今收到最大的个人单笔捐款。当工作人员问老冯捐款署名怎么写时,他顺嘴一说:“就写‘二马’吧。”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老冯的光头在小区里依旧“光芒四射”。老伴儿虽然还是看不惯,但也不再唠叨。直到有一天,家乡的慈善基金会寄来了一封信。老伴儿好奇地拆开,几张照片滑出信封,照片上是孩子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老伴儿立刻红了眼眶。老冯这些年省吃俭用,甚至有些抠门,就是为了省下一些钱,帮助家乡的孩子们改变命运。同样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伴儿一下子理解了老冯的古怪行为,甚至觉得他那颗闪闪发亮的脑袋都变得顺眼了许多。
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女儿得知父亲的善举后,从背后抱着老冯,摸摸他那锃光发亮的“感叹号”,笑着问道:“爸,你这留名也太草率了吧,‘二马’不就是冯吗?”老冯正色道:“这是当年你爷爷给我取的小名,再说了,在学校甘当教育教学的‘壮马’,现在退休了,甘当家乡建设的‘老马’,这不就是‘二马’嘛!”一番话说得女儿咯咯笑起来,眼里满是自豪。
夕阳下,老冯的光头越发明亮,如同当年村口那盏为晚归的孩子亮起的灯。
他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可这形象让老伴儿脸上有些挂不住。以前他有一头蓬松的短发,虽然谈不上多帅气,也算端正,走在校园里,隔老远就有学生跟他打招呼。现在倒好,一颗闪闪发亮的头颅,如同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走到哪儿都引人注目,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可老冯是个“倔驴”,怎么说都不听,气得老伴儿没辙。时间长了,老伴儿就算到菜市场买菜也不愿意让他跟着。他倒是自在,要么在家玩手机,看着一张张老照片长吁短叹;要么到河边遛弯、打拳,与常年在河边钓鱼的老头聊得火热。
退休前是“桃李三千”的教师,退休后剃个光头,这本就让人费解,老冯的一些怪异行为更是让人捉摸不透。退休老同事约老冯参加聚会,他答应时挺爽快。可当得知聚会地点在五星级酒店时,他掰着手指算了半天,觉得人均几百块太奢侈,便推辞了。
这下老伴儿全明白了。难怪让他去超市,拎回来的全是蔬菜,一点荤腥也没有,就连剃光头的执念也是因为舍不得花钱理发。他这样“精打细算”,让老伴儿哭笑不得。“这能省几个钱呀?搞成这样,老邻居都在背后说闲话呢。”老伴儿无奈地说。老冯眼睛一瞪,反驳道:“我没偷没抢,怕什么闲话?”老伴儿更急了,连忙说:“儿女都工作了,收入也不差,你留着那些退休金干什么呀?”老冯很少跟老伴儿争辩,说急了,他就红着脖子嘟囔一句:“你不懂!”那颗光头在老伴儿面前晃来晃去,让她有点头晕。
老冯的家乡在外省偏僻的农村,当年家里穷,他考上了大学,是乡亲们帮他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才让他圆了大学梦。此后依靠勤工俭学,他不但完成了学业,还留在这座城市里,成了一名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到退休。
退休后,他把家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成“星标”。看着手机屏幕里的家乡,他心里一阵酸楚。根深叶自茂,故土情难移。老冯悄悄联系了家乡的慈善基金会,表示要捐款50万元,分批资助一些孩子,供他们上学。他只有一个要求:孩子们必须上到高中毕业,如果能考上大学,学费他全包。50万元,既是老冯一辈子的积蓄,也是县慈善基金会至今收到最大的个人单笔捐款。当工作人员问老冯捐款署名怎么写时,他顺嘴一说:“就写‘二马’吧。”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老冯的光头在小区里依旧“光芒四射”。老伴儿虽然还是看不惯,但也不再唠叨。直到有一天,家乡的慈善基金会寄来了一封信。老伴儿好奇地拆开,几张照片滑出信封,照片上是孩子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老伴儿立刻红了眼眶。老冯这些年省吃俭用,甚至有些抠门,就是为了省下一些钱,帮助家乡的孩子们改变命运。同样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伴儿一下子理解了老冯的古怪行为,甚至觉得他那颗闪闪发亮的脑袋都变得顺眼了许多。
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女儿得知父亲的善举后,从背后抱着老冯,摸摸他那锃光发亮的“感叹号”,笑着问道:“爸,你这留名也太草率了吧,‘二马’不就是冯吗?”老冯正色道:“这是当年你爷爷给我取的小名,再说了,在学校甘当教育教学的‘壮马’,现在退休了,甘当家乡建设的‘老马’,这不就是‘二马’嘛!”一番话说得女儿咯咯笑起来,眼里满是自豪。
夕阳下,老冯的光头越发明亮,如同当年村口那盏为晚归的孩子亮起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