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意托双鱼”
——宋词中代指书信的“鱼”意象
字数:1187
2025-07-02
版名:文化
□赵维宁
早年读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其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古人寄信不易,常通过驿站传递、托人捎带、飞鸽传书等方式寄送家书,一封家书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能抵达,因此“见字如晤”承载着人们深深的牵挂。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等典故,流传至今。
“鱼”作为传信使者,最早出现在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人将木板刻成鲤鱼形状,将信纸夹在两片鲤鱼形状的木板中,糊上胶泥以保密、防潮。诗中的“双鲤鱼”指鱼形木匣或绢帛制成的信函包装,并非真实的鲤鱼。作者说“烹鲤鱼”,实则是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张先《虞美人·述古移南郡·般涉调》中的“愿君书札来双鲤”,还有李甲《望云涯引》中的“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等词句,皆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典故。宋代词人在运用这一典故时,更多的是将具体的“鲤”泛化为“鱼”。当“鱼”的意象作为“信使”出现时,最常见的搭配有“尺素”“笺”以及另一种重要的具有信使意义的动物意象——鸿雁。
“尺素”指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中有许多以“尺素”代指书信的诗篇,宋词中亦多将“尺素”与“鱼”搭配。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之句。刘一止《清平乐·相望吴楚》中“惟有溯流鱼上,不知尺素来无”写的是词人看到鱼溯流而上,便联想到它会带来写给自己的书信,以寄托相思之情。张元干《清平乐·明珠翠羽》中的“好去吴松江上路,寄与双鱼尺素”则写的是寄信的一方将鱼当作邮差,希望鱼能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心上人。
由于“鱼”被认为是重要的信使、邮差,词人也将所寄书信称作“鱼笺”。晏几道在《燕归梁·莲叶雨》中写道:“衷肠事,鱼笺字,情绪年年相似。”写自己的一腔衷肠化作了鱼笺上的点点字迹。刘镇《汉宫春·郑贺守席上怀旧》中的“春易老,相思无据,闲情分付鱼笺”亦将书信写作“鱼笺”,作为自己寄托相思的载体。
鸿雁作为另一种“信使”,常与“鱼”一同出现。晏几道在《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中写道:“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通过描绘鸿雁高飞、鱼儿深潜的景象,隐喻了书信难以传递的困境。在晏殊“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蔡伸“锦素沈沈两未期,鱼雁空相误”、吕渭老“写蛮笺,倩谁传。鱼雁悠悠,门外水如天”、向子 “鱼不断,雁相连。可无小字寄芳笺”等词句中,鱼和雁共同象征着书信的传递,承载着词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当宋词中鱼的鳞光穿越历史的浩瀚长河,携带着墨迹未干的尺素,跃入现代人的视野,那些被赋予书信隐喻的鱼,不仅是文人笔下的意象,也是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传情密码”。如今,尽管电子邮件可以跨越千里、即发即至,但鱼腹中藏的,依旧是中国人对“见字如晤”的恒久依恋。
早年读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其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古人寄信不易,常通过驿站传递、托人捎带、飞鸽传书等方式寄送家书,一封家书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能抵达,因此“见字如晤”承载着人们深深的牵挂。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等典故,流传至今。
“鱼”作为传信使者,最早出现在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人将木板刻成鲤鱼形状,将信纸夹在两片鲤鱼形状的木板中,糊上胶泥以保密、防潮。诗中的“双鲤鱼”指鱼形木匣或绢帛制成的信函包装,并非真实的鲤鱼。作者说“烹鲤鱼”,实则是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张先《虞美人·述古移南郡·般涉调》中的“愿君书札来双鲤”,还有李甲《望云涯引》中的“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等词句,皆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典故。宋代词人在运用这一典故时,更多的是将具体的“鲤”泛化为“鱼”。当“鱼”的意象作为“信使”出现时,最常见的搭配有“尺素”“笺”以及另一种重要的具有信使意义的动物意象——鸿雁。
“尺素”指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中有许多以“尺素”代指书信的诗篇,宋词中亦多将“尺素”与“鱼”搭配。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之句。刘一止《清平乐·相望吴楚》中“惟有溯流鱼上,不知尺素来无”写的是词人看到鱼溯流而上,便联想到它会带来写给自己的书信,以寄托相思之情。张元干《清平乐·明珠翠羽》中的“好去吴松江上路,寄与双鱼尺素”则写的是寄信的一方将鱼当作邮差,希望鱼能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心上人。
由于“鱼”被认为是重要的信使、邮差,词人也将所寄书信称作“鱼笺”。晏几道在《燕归梁·莲叶雨》中写道:“衷肠事,鱼笺字,情绪年年相似。”写自己的一腔衷肠化作了鱼笺上的点点字迹。刘镇《汉宫春·郑贺守席上怀旧》中的“春易老,相思无据,闲情分付鱼笺”亦将书信写作“鱼笺”,作为自己寄托相思的载体。
鸿雁作为另一种“信使”,常与“鱼”一同出现。晏几道在《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中写道:“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通过描绘鸿雁高飞、鱼儿深潜的景象,隐喻了书信难以传递的困境。在晏殊“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蔡伸“锦素沈沈两未期,鱼雁空相误”、吕渭老“写蛮笺,倩谁传。鱼雁悠悠,门外水如天”、向子 “鱼不断,雁相连。可无小字寄芳笺”等词句中,鱼和雁共同象征着书信的传递,承载着词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当宋词中鱼的鳞光穿越历史的浩瀚长河,携带着墨迹未干的尺素,跃入现代人的视野,那些被赋予书信隐喻的鱼,不仅是文人笔下的意象,也是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传情密码”。如今,尽管电子邮件可以跨越千里、即发即至,但鱼腹中藏的,依旧是中国人对“见字如晤”的恒久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