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觅清凉
□杜观水
字数:923
2025-07-02
版名:悦读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居易千年前写下的消暑妙法,至今仍在书页间流淌着凉意。当空调外机轰鸣着吞吐热浪,柏油马路在烈日下软化变形,我才真正懂得,对抗酷暑的良方,或许就藏在泛黄的纸页之间。
周末的午后,我总爱让自己陷进书房那把旧藤椅里。斑驳的阳光透过纱帘,在木地板上洒下细碎的光影。桌上的薄荷茶氤氲着清香,指尖划过书页时沙沙的声响,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开关。前阵子读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书中那座用冰砖砌成的房子,在文字间泛着幽幽的蓝光。当看到主人公跟着企鹅漫步雪原,我仿佛也踩在了咯吱作响的积雪上,连窗外的蝉鸣都变得遥远,燥热的空气里像真的飘来雪的清冽。
翻到《避暑录话》,宋代文人的消暑雅趣让我忍俊不禁。欧阳修在书房里与千卷诗书对坐,让墨香驱散暑气;苏东坡自酿蜜酒,与友人谈天说地,谈笑间暑意全消;王安石骑着毛驴,在山林间枕书而眠,任松涛入耳,与清风明月相拥。这些画面总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在社区图书馆遇见的那位老先生。他戴着圆框眼镜,面前摆着一杯凉白开,旁若无人地读着《浮生六记》。周围孩子的嬉闹声、空调的嗡鸣声,都没能惊扰他半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清凉,或许就藏在这份心无旁骛的专注里。
记忆不由自主地飘回童年。故乡三叉江畔的夏夜,闷热得像个大蒸笼。停电时,父亲总会摇着蒲扇,给我讲“心静自然凉”的道理。那时不懂其中深意,只觉得《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比夏夜的繁星更迷人。有一回,我捧着书坐在门槛上,直到月亮爬上树梢,连蚊虫叮咬的红肿也浑然不觉。
最近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草叶上的露珠、树梢间的微风,都带着乡间特有的清凉。那些关于孤独与安宁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冲走了夏日的焦躁。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描写夜晚听风的片段——原来静下心来,连风穿过窗棂的声音,都能成为一首消暑的曲子。
读书消夏,不仅是对抗酷暑的良方,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短视频填充碎片时间,用社交媒体驱赶孤独。我要说,只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那些藏在书页间的清凉,是古人的智慧,是作者的哲思,更是浮躁世界里的一味清心丸,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与通透。
周末的午后,我总爱让自己陷进书房那把旧藤椅里。斑驳的阳光透过纱帘,在木地板上洒下细碎的光影。桌上的薄荷茶氤氲着清香,指尖划过书页时沙沙的声响,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开关。前阵子读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书中那座用冰砖砌成的房子,在文字间泛着幽幽的蓝光。当看到主人公跟着企鹅漫步雪原,我仿佛也踩在了咯吱作响的积雪上,连窗外的蝉鸣都变得遥远,燥热的空气里像真的飘来雪的清冽。
翻到《避暑录话》,宋代文人的消暑雅趣让我忍俊不禁。欧阳修在书房里与千卷诗书对坐,让墨香驱散暑气;苏东坡自酿蜜酒,与友人谈天说地,谈笑间暑意全消;王安石骑着毛驴,在山林间枕书而眠,任松涛入耳,与清风明月相拥。这些画面总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在社区图书馆遇见的那位老先生。他戴着圆框眼镜,面前摆着一杯凉白开,旁若无人地读着《浮生六记》。周围孩子的嬉闹声、空调的嗡鸣声,都没能惊扰他半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清凉,或许就藏在这份心无旁骛的专注里。
记忆不由自主地飘回童年。故乡三叉江畔的夏夜,闷热得像个大蒸笼。停电时,父亲总会摇着蒲扇,给我讲“心静自然凉”的道理。那时不懂其中深意,只觉得《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比夏夜的繁星更迷人。有一回,我捧着书坐在门槛上,直到月亮爬上树梢,连蚊虫叮咬的红肿也浑然不觉。
最近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草叶上的露珠、树梢间的微风,都带着乡间特有的清凉。那些关于孤独与安宁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冲走了夏日的焦躁。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描写夜晚听风的片段——原来静下心来,连风穿过窗棂的声音,都能成为一首消暑的曲子。
读书消夏,不仅是对抗酷暑的良方,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短视频填充碎片时间,用社交媒体驱赶孤独。我要说,只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那些藏在书页间的清凉,是古人的智慧,是作者的哲思,更是浮躁世界里的一味清心丸,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与通透。